摘要:选择凉山彝族毕摩文献(译:《杉林神女经》)作为研究对象,将文本叙事与原型象征结合起来分析,进行了文化学的阐释。《杉林神女经》不同于作家文学,也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民间文学,...
摘要:以道德文章名满天下的曾巩被尊称为一代“醇儒”,足见其对儒学服膺之深。然而通读《曾巩集》,就可以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曾巩一生对佛学的认知有着较大的变化。曾巩对佛学的认知过程...
摘要:社会治理强调治理主体和手段的多元化,各地区、各民族需要根据自身的差异性,寻求多元化的治理方式,最终达到有效治理。迪庆是普遍信奉藏传佛教的民族地区,藏传佛教在社会治理中一直...
[内容提要]四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罗不藏图巴坦旺舒克(blobzangthubbstandbangphyugvjigsmedrgyatsho),1775年出生于西藏藏堆托嘉拉岗...
[摘要]佛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中国佛教在道德建设、本土文化发展、生态建设和人文价值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
[关键词]明代;藏传佛教;宗教政策;边疆;治藏[摘要]宗教事务管理是中国古代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明代治藏一方面承袭元制、优待藏传佛教及其高僧,另一方面又使其在整体上不脱离国...
[关键词]二世策墨林;摄政;清代西藏;呼图克图;活佛转世[摘要]二世策墨林阿旺降白楚臣嘉措在清代西藏地方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受到研究者较多关注。相关研究中对其坐床、族属、是否到过...
[关键词]赤松德赞;密法“十译”;“译法四说”;密法“八说”;毗玛拉译师;译注[摘要]《弟吴宗教源流》是约成书于12世纪的重要宗教史籍,藏文原名为《弟吴贤者所著印、藏教法源流详...
摘要:甘丹寺收藏的金汁写本《丹珠尔》[1]的影印版由中国民族文化宫整理、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装订成100册图书出版。作为此部丹珠尔目录制作的参与人之一,作者从整体结构、完成...
摘要:在殷商甲骨文中,没有出现“神”字,表示人死亡之后存在的文字符号是“鬼”和“”。二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是示化了的商王先祖,是被祭祀的对象,而前者是被驱逐和镇压的对象。周代出现了...
摘要:基于雷州半岛的田野调查材料,在结构主义视角下从神灵、祭品和信众三个层面对该地区雷祖信仰呈现出的亦神亦祖现象进行解剖,揭示了雷祖信仰背后存在的神/祖、男/女、熟/生的二元结...
摘要:在破碎与重构中,西王母凭借神职与影响,逐渐从西部高原走向全国,与其他神灵不断接触、整合,具有中国亲缘特色的认女儿成为神灵互动的方式。认女儿是西王母与瑶姬双向互动的结果,既...
[摘要]藏传佛教在西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对裕固族的文化心理、族群认同及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都有着重要影响。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分析了甘肃省肃南县裕固族地区的藏传佛教...
摘要:对汉文佛经异文的已有研究包括整理与利用两个方面:异文整理多数在单部佛经、断代佛经及佛经音义上,佛经利用则多数停留在刻本佛经异文上,主要是进行疑难字考据、字际关系沟通和汉语...
[摘要]通过对中国彝族“尼木”仪式和韩国韩民族“洁净祭”仪式的含义、程序与功能进行对比后,发现二者形式差异和性质相同。仪式差异点:彝族“尼木”仪式是两个父母去世后才进行,而韩民...
摘要:1910年初,刚刚回到拉萨的十三世达赖喇嘛再次出走逃往印度,此事件对西藏地区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何评价此次事件的原因和性质,一直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把此次事件放在中国近...
摘要:朱执信《耶稣是什么东西》一文是在20世纪20年代非基运动中影响甚巨的反基督教文本。朱氏在以现代祛魅话语对耶稣形象的神格和人格进行“去神话化”的同时,又以儒家人格理想和程序...
摘要:仪式是特定人群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具体表达形式,人们为达到某种特定而实用目的而举行。透过作为表象的仪式,有助于阐释特定文化的意义和本质。蒙古族传统“安代”仪式历史悠久...
摘要:“茶筵”指的是太湖流域民间专门款待太姥及五通家族神灵的特殊仪式活动。该活动在明代中期即有记录,如今在太湖流域仍有大量活态遗存,涉及到宝卷、神歌、道士作法等多种民间仪式门类...
摘要:《梵像卷》第23~57页“南无释迦佛会”图绘有十六罗汉、释迦牟尼佛和祖师图序像。在释迦佛的右下方绘有供养人南诏国主“摩诃罗嵯”隆舜。同时,隆舜亦出现在了禅宗祖师图序中。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