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摘要:佛经汉译的方式由早期的“私译”发展为东晋南北朝时期政府主导的“译场”和译经集团的集体译经,再到隋唐时期官办的翻译馆译经;译本由早期的节译逐步发展为全译;译经主...
汉斯·布鲁门贝格(HansBlumenberg,1920—1996)是战后德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哲学家之一。他的《隐喻学范式》(ParadigmenzueinerM...
摘要:从文化学与民俗学角度切入戏曲研究,能够看到戏曲文化与民间祭礼的独特关系。以安澜戏与祈雨戏这一对辩证统一的祭祀演剧类型为例,从演出形式与内容两方面进行考量,都能看到水崇拜、...
摘要:本文从文化交融的视角出发,从藏族引进佛教和翻译佛典的主动选择、翻译理论的颁布确立、宗教地理的参与建构、方兴未艾的对外传播数个方面分析藏族文化对印度佛教文化的选择、接受与融...
摘要:现代性与传统性这两股历史潮流的交叉相撞定格于当代的乡土社会场域中,它们之间的分与合打破了传统组织与乡村老人之间“精神需求”与“满足”的关系链,衍生出多元化的乡土问题。基于...
摘要:16世纪初,马丁·路德在阅读《圣经》的过程中重新发现“因信称义”的教义,引发了宗教改革。路德将“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设计进了他的玫瑰纹章中。玫瑰在中世纪以来...
[摘要]在流行于大理民间的木神甲马中,树木以及与树木相关的图形元素的使用较为复杂多样,这些形象和符号中蕴含了丰富的、属于木神信仰发展不同时期的文化信息。从神树、树神、木神到木匠...
主持人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只有坚持中国化方向的宗教,只有实现了中国化的宗教,才能更好的与我国社会主义相适应,在我国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2017年,...
[摘要]斩蟒英雄段赤城被洱海流域的白族人奉为海神,同时也是多个村寨的本主。“捞尸会”作为大理地区盛大的民间宗教活动,其主要目的便是为了纪念段赤城。段赤城信仰和“捞尸会”的历史嬗...
摘要:绕三灵传说在大理地区广为流传,口头传说与民间信仰彼此粘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节日传说在外来佛教本土化过程中被借用,后又被叠合嫁接到南诏地方王权的传说叙事体系中,成为...
历史学研究摘要:西夏本《佛说十王经》在俄藏黑水城文献中有两个编号:инв.№819和4976,经文内容与敦煌汉文本差别较大,而且其中出现了不少译自藏文的词语,似乎表明西夏据以翻...
内容摘要:吐蕃统治时期(781—848),法华信仰在敦煌仍旧流行。除了敦煌文献中保存有吐蕃时期的《法华经》写卷外,敦煌石窟还保存了这一时期的六铺法华经变,莫高窟第361窟还出现...
摘要:受宗教、经济及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土族人在生活中构建了关于女性的独特概念。与中国其他农村地区的妇女相比,土族地区存在深层二元的性别意识形态: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和宗教神...
摘要:果然巴索南桑格是十五世纪萨迦派的一位学理性人物,他以独特的佛学思想和锐利的批判精神著称,对这一人物及其思想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学界甚少,国外有些学者虽有涉足,但不够深入,有...
摘要:以《民俗研究》刊发的论文为主要考察对象,可以探索新时期民间信仰研究的基本走向,总结民俗学在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以及在方法论上的突破。民俗学的研究传统是以民俗事象为中心,继而...
摘要:传统民间信仰依附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其公共性带有总体性和强制性色彩。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于个人意志的公益性志愿参与逐步取代强制性结构因素,成为民间信仰公共性的主要来...
摘要:神圣与世俗是人类生命与精神在空间存在的两种维度和两种样式,二者间不仅有着理论上的辩证逻辑,而且有着生活中的现实关联。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羌族、仡佬族、苗族、白族以及藏族...
摘要:学界关于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研究,还很薄弱,而从阐释学视角考察藏传佛教中国化的来龙去脉,更是寥若晨星。本文试图从阐释学的视角探讨藏传佛教中国化的逻辑前提、坐标参照、话语结构、...
摘要:湖南道州龙船信仰习俗本是源于先民的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在当代大力开发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背景下,道州龙船信仰习俗逐渐走向合法化,其现代传承是由政府、地方精英与当地民...
[摘要]从佛教与政治的关系入手,以般若三藏的译经活动为中心,探讨唐德宗前后期对佛教态度转变的内在动机。起初唐德宗锐意于励精图治,对佛教表露出抑制态度,后因藩镇叛乱带来的政治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