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责任的根据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倍受哲学家们关注的问题。叔本华并不认同将自由意志作为道德责任之基础的观点。一方面,他认为所谓的自由意志是根本不存在的,因为人的意志本身也...
摘要:“独”有“独自”“单独”之义,具有描述性、个体性、区分或对照性等三个基本特征。《老子》的“独”观念主要分为道之“独立”与体道者之“我独”两个层面。基于逻辑上对宇宙本原的要...
李承贵教授勤于著书立说、长于综合创新,这在中国哲学圈里是众所周知的。以这两年他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大部头为例,2017年3月出了五十万言的《哲学的解释与解释的哲学》,20...
摘要:朱子的天理论思想,向来是中国哲学家研究的重要内容,理学的哲学化对于呈现朱子思想内容做出了很多贡献,不过,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始终没有对其学问标准进行过反思。在这种情况之下,朱...
摘要:既然孔子、孟子、荀子都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其共同点肯定多于不同点。考察荀子与孔、孟之间的关系,有可能看到他们更多的相同,进而就能证明孔、孟、荀作为先秦儒家共同体的命题足...
摘要:从郭齐勇教授的学思历程看,中国古代儒学是其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思想是其中国古代儒学研究的重点所在。它包括三重内涵:一是从郭店楚简看孟子心性论、思孟五行说,这是新材...
摘要:对老子“无”观念的研究,除了生成论的角度,更应从规范问题入手。因为老子更多谈论的不是等同于“道”本身的作为宇宙万“有”之根源的生成之“无”,而是关联于“道”之“德”的指导...
摘要:近代以来,在儒学与自由的关系问题上,形成了两种常见的对立观点,一种是视儒学为自由的敌人,一种是以自由为儒学的价值。从检讨这两种观点入手,通过引入“情感-责任”的视角,重新...
内容提要将中国哲学预设为对象概念,即中国思想中能被“哲学”命名的对象或素材,必然引起命名资格的无尽争议,也就是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但作为现代学术的中国哲学,不是对象概念,而是...
古今论坛摘要:现行人教版小学生三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里边有一篇课文叫做《孔子拜师》,其中描述老子知道孔子要来,还在路上等孔子,又被孔子认出,双方都十分客气等等,与史籍所载出入...
【摘要】《万国公报》积极传播西学、倡导教育改革,其背后的动机是传播信仰。传教士自觉、主动地利用世俗知识与神圣信仰之间的张力,一方面大力介绍西学并鼓吹通过教育改革将西学纳入中国的...
[摘要]《孟子》首章的主题是义利之辨,旨在“格君心之非”,这是孟子对于国君进行的道德劝谕。《孟子》6·2的主题是做大丈夫,旨在“志于道”,这是孟子对于士人进行的道...
摘要:《庄子》的“自”类语词—观念群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自”世界。“自”世界包含形上和现象两个层面。“自本自根”“自化自生”“自然”是最为重要且关系密切的三类范畴:“自本自根...
[摘要]本文以简略的方式描述了儒学变迁的逻辑进程:孔子立足于“原事”“原情”“原人”引申出价值理想;战国时期,“原人”的蜕变而有形上学的建立;汉唐宇宙论把价值追求往天地宇宙挂搭...
摘要:在《解蔽》一文中,“知道”是“解蔽”的前提,“解蔽”是“知理”的前提。若将“知道”与“知理”都看作与认识相关的行为,而“解蔽”是产生正确认识的前提,那么《解蔽》一文便存在...
虽然包含文史哲在内的中国现代人文学科,均是在近代西学的框架下建立起来。然而,中国哲学却经常需要为自己的正当性辩护。究其原因在于,不论文学还是史学,其学科理想可以容纳特殊的经验内...
摘要:《孟子集注》中虽未明确提及“道统”二字,但道统仍然是其中的主线。道统指道的传承系统,包括人物、文本两方面,并依靠语言文字实现传承。朱熹主要通过引用二程的方式,在《孟子序说...
内容提要作为道家核心术语的“自然”,虽然内涵复杂,其意项变化却有个基本趋势,就是从事物不被外力强制的“自主”,走向非制作的“天然”,再走向道作为法则秩序的“必然”。由此,我们将...
[摘要]塞普以人格和面具这两个词源学上相近的概念间的辩证关系为出发点,通过对古希腊戏剧理论的分析,讨论了人格概念在欧洲文明史中的转型。作者阐述了面具在戏剧的空间的具体定位,以及...
【摘要】“事件”是马里翁饱溢现象学所说的五种饱溢现象中的第一种。事件是自身给出者。作为饱溢现象,事件并不是现象的一个特例。毋宁说正相反:一切现象本质上原本都具有事件性特征,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