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熹的理气说是其祭祀观和鬼神观的理论基础。在理气关系中,朱熹持理能生气、物死气灭(理生气灭)的观点。这种理气观使朱熹认为人死之后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留存作为鬼神或灵魂的材质,...
摘要:在天论方面,孟子所言之“天”为义理之天,具有较浓的形上色彩;而荀子所言之“天”是自然之天,更接近自然主义。在人性论方面,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的行善天性被后天因素压制而...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首篇,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可以说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内容,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是,在过往的庄学研究中,人们很少注意到其对道教丹道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内在联系...
[提要]王阳明的良知学,涉及本体、工夫、境界等多重理论维度,有其意域范围。由于致良知之说发自晚年,王阳明未及与学者深究其旨,故引发后学者多方探寻。阳明后学对良知作为“千古学脉”...
摘要:“德”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影响至今。围绕其初义,研究者们主要采用文化人类学、文字学、训诂学、归纳法、诠释法等五种研究方法进行了多维度的深入考察,大致认为德之初义并...
摘要:黄震是南宋末年一位博学通儒,其为学反对空言心性,主张躬行实践。其主张体现在治《春秋》上,即将《春秋》视作史书,反对《春秋》学上的褒贬凡例之说,力图以史事为根据来注解《春秋...
摘要:长期以来,受“文字狱”等政治因素的拘囿,古人为了自保,将“推己及人”的交际模式传承下来,其内在生成机制是:以曲径通幽为路径、以类比推理为技术支持、以“绵里藏针”为结论呈现...
读经典,是解读思想,也是在解读人生。如果思想脱离了鲜活的生命过程,便很容易抽象为干枯的教条。在《论语》中,最打动人心的,正是孔子和弟子们之间、具体而真实的生命碰撞与情感对话。孔...
作为《〈管子〉学史》的鉴定人之一,我较早地阅读了耿振东博士的大著。现在《〈管子〉学史》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此,将我的鉴定意见与推荐出版建议合二为一,权作一篇读后感,以表示祝贺...
在先秦诸子中《管子》问题错综复杂,早已是学界的共识。单就其文本来讲,内容博杂,无论是作者、成书年代还是学派归属等问题历史上聚讼纷纭,难有定论,给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和困难。另...
摘要:基于对前时代“德”观念的反思和批判,老子创立了由“自然之道”通往“无为之德”的“玄德”观念体系,该体系通过对“下德”(“伪德”)的思辨性重建,推动传统“德”观念进入形上状...
摘要:“体用不二”的系统论说由熊十力开启,牟宗三对其进行了道德本体论的阐释和中西文化交织的解读。熊十力的体用论强调现象与本体两个层面的连接与互动,牟宗三将“体”的内容明确为儒家...
摘要:由于对“仁”与“礼”的不同侧重,儒家修身可分为内外两条路径。“中出”是由心性本体向外推扩,“外入”是从礼仪入手来转化人性。孔子灵活地把握了内外之间的动态平衡。孔子之后,儒...
摘要:邵雍与洛学有着深厚和天然的联系。邵雍作为理学奠基人之一,基于先天六十四卦的基础,构建了新的宇宙观,突破了秦汉以来的解易模式。作为洛学奠基人之一,邵雍与主创洛学的二程有着近...
摘要:宋明理学开始重视本体与工夫的关系,但对此问题的讨论大都缺乏系统。与此不同,王阳明把它们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用以统摄其他范畴。拟从本体与工夫一致、工夫内涵及特征、工夫达于...
·王阳明与地域文化研究·摘要:王阳明执政南赣,南赣地区正处于动荡之秋,社会动乱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为了平定贼乱,建立长治久安的社会秩序,王阳明在赣闽...
摘要:1920年代初,作为新文化启蒙思想谱系的一支,张君劢的启蒙思想以柏格森、奥伊肯的生命哲学为理论基础,并使之与其民主社会主义理想内在地结合在一起。张君劢的启蒙思想呈现出四个...
[摘要]“背周道而用夏政”,是对墨家学说的一种广为流传的判断,但它其实不无问题。从《墨子》一书对《诗》《书》等前代文献的征引、对上古三代帝王事迹的叙述来看,夏代并不占据特殊位置...
摘要:从华夏文明的保存和延续、天下的和谐统一等角度看待管仲的所作所为,表明了孔子从更为恢弘深远的层面看待王霸之事。孔子希望通过恢复周礼的方式实现王道政治,而从对管仲的评价中又可...
因时乘势:《管子》时势观及其现代价值因时乘势:《管子》时势观及其现代价值李帮(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江苏南京210023)摘要:时势观是《管子》思想中较有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