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的两分是宋明时期流行的做法,德性之知不萌于闻见则是自张载、二程开始的代表性观点,目的在于维护德性的先天必然性。朱子希望沟通闻见与德性、人心与物理的“主...
【哲学研究】摘要:《论语·里仁》所载曾子之语“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孔子“一贯之道”的定论。但是,这个未经孔子审定的定论是很可怀疑的。它涉及孔...
摘要:针对受西方形而上学影响所导致的用抽象概念和思辨方式做中国哲学的倾向,倡导一种追踪概念中身体隐喻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哲学,具体包含如何可能、如何操作以及优势何在三个方面。通过考...
·人文视野·哲学·宗教摘要:墨子的“尚同”的思想是墨子在阶级社会里提出的一种君主专制思想。这种思想要求统一意志、要求社会成员共同地遵守...
摘要:朱子并不赞同异姓为后,但未专门讨论。以气脉相关、“诚”为基础,陈淳论证异姓不可为后的哲学依据。在其逻辑中,异姓后与祖先气脉不相关,无法构成一组合格的祭祀者与祭祀对象,“诚...
◇徽学:学术思想史专题◇摘要:明清时期的徽州易学,源于徽州地方性教育的繁荣、学人传习易学活动的自觉与家族易学氛围的熏染,是在维护程朱理学、阐扬阳明心学、回归元典、重申图学等学术...
[摘要]王阳明良知说的心性致美延续了中国传统以理致美的审美理路,但是其所凭借之理不是异质于心的天理,而是作为心之本体的良知。良知既是个体之美本身所在,又是个体之美完成的目标。从...
摘要:《荀子·解蔽》篇所引《道经》“人心之危,道心之微”的本义,是说一般人的思想要自我端正,要严格要求;而掌握了道的“至人”的思想则“无为”,不需要道德的约束、纪...
摘要:邹守益是阳明后学中与地方官员交往人数最多、并对其影响最大的学者。他与江西地方官员的讲学、交游、通信、撰文等种种交往,都是实践并传播良知学政治理念的方式。他把为政之道区分为...
摘要:《答耿司寇》是李贽与耿定向进行思想论争的重要书信,李贽对它作过两次修改。第一次修改,将七封信合并为一封信,刊于初刻《焚书》。第二次修改,删去此信约三分之一文字,刊于后来重...
【朱子研究】关键词:《中庸章句》;汉学;宋学;选注倾向;诠释原则摘要:《中庸章句》共引注9家24处,含汉魏古注和宋儒之注。朱熹秉持公正的经学观、正视汉魏经学功绩并予以合理评述;...
[摘要]“第三自然界”系公木先生在理论探索领域的代表思想。其生发于自然在生命中的多重敞开、多维构生。公木先生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视角,将自然界层析为三,并且将创造性的生命活动置于...
【摘要】王道政治是先秦诸子共同面对的传统政治资源,各家人物都借此来阐述自己的价值立场和应对方案,对于儒家而言更是如此。儒家认为源于天道的王道具有自明的正当性,理应是理想且可行的...
哲学动态摘要:从研究坐标的纵轴即“经”、横轴即“纬”看,现有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呈现为五种诠释体例。一是以时代为“经”、以学理为“纬”,二是以学派或学理为“经”、以时代为“纬”,三...
[摘要]中国社会变革要求哲学创新发展,但当代中国哲学共同体却身陷“阐释驱逐创造”“学术抑制思想”的困境。我们迫切需要在继续重视学术性思想阐释的基础上,自觉鼓励和包容创造性思想理...
[提要]王阳明一生重视“只手之声”的公案。以此为引,可见王阳明与诸禅师于公案之解的关系,说明阳明与禅甚深的关系。这种关系贯穿了禅佛教(禅宗)对王阳明的影响以及他从佛所得用于教学...
【摘要】首先我力图澄清我对多个术语的基本观点,尤其是对“理学”、“道学”、“新儒学”以及“Neo-Confucianism”的观点。这些概念的用法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梳理。我并不试...
【摘要】“为民父母”是商周时期就已产生的政治思想,后为儒家所继承,尤其是孟子和荀子对“为民父母”的政治思想有不同程度发挥。“为民父母”的主张是孟子仁政和荀子礼治的中间环节。《礼...
摘要:从历史上看,“几”从《系辞》的事几、理学的心几,发展到了阳明学的体用之几。阳明学者极为重视以“几”来表达体用一源的关系,他们继承了《系辞》和玄学的事几、理学的心几的思想,...
摘要:从朱熹的观点来看,程颢的万物一体说是身心体验的同体而非本体论的一体。朱熹采纳了程颢的生生之理,而扬弃了其作为主观性的同体。时贤认为,程颢“天地生物之心”的观念,成为理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