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正聿教授在《哲学通论》中对“哲学的知识论”的批判路径,厘清了“哲学世界观”与“科学图景”之间的差异;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为刻度对“哲学”与“科学”的区分,揭示了...
〔摘要〕通过对阳明《大学古本旁释》原序与改序比较,可知改序通过贯穿全序首、中、尾的五处调整,将原序“诚意—至善”之学转向“致知—至善”之学,反映了阳明晚年视致知为工夫主脑的思想...
[摘要]笔者结合与林安梧教授的对话及以前的拙文,再次探讨天人合一是否为儒家所独有的问题。林文及许多同类文章的问题是缺乏对“天人合一”等相关术语和概念进行精确的界定,笔者对此进行...
摘要:《老子道德经章句》与《老子想尔注》,运用章句的形式对《老子》思想进行了宗教性改造,注释时分别采用了重修辞、塑形象的文学策略,使深奥抽象的老学思想变得浅显易懂,有力地推进了...
【哲学研究】摘要:“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多被解读为人与自然的合一。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指自然的“天”,而是指人格化或言神格化的...
[摘要]儒家哲学的根本问题在于解决个体与全体、整体的矛盾关系,它以伦理生活、道德实践为基础,追求情感融通的实质普遍性,而不同于侧重理性认知的形式普遍性。儒家以亲情为根本展开其情...
[摘要]“天人合一”“忠恕之道”“家国一体”是儒家传统文化中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与国家关系的重要思想。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天人合一”“忠恕之道”“家国一体”思想,既需立足...
哲学研究摘要:蕺山对阳明的不满,“四句教”是一个重点。他前后两次对“四句教”提出修正。崇祯九年所提出的“前四句”,从形式上看,与阳明的“四句教”有较多重合,尤其第三句“知善知恶...
摘要:荀子的人性观念中蕴含着一种实然与应然二分的存在论架构,而“成人”的意义就在于主体通过教化从实然状态转化到应然状态。荀子的性恶只是现象的恶,而非实体的恶。主体克服人性中恶的...
【朱子研究】关键词:刘子翚;不远复;天地之心;一为心法;维民摘要:刘子翚是南宋初年著名的理学家,朱子的早期老师。在刘子翚儒学思想体系中,“不远复”三字符是其修养身心的起点,主要...
【摘要】作为其研究老子、庄子思想的基本方法,钱穆所谓的“思想线索”是奠基在学术思想史的演变历程之上,通过考证《庄子》《老子》与其它古籍关于一些专门术语的用法,最终判断《庄子》与...
【伦理与道德】摘要:以往研究庄子之“德”多囿于内篇,同时相对于“气变而有形”而言,“德”所指的是游心于道的状态,心或神从何而来?往往没能确切地说明。以文本整体为视域,通过考察“...
[摘要]《诸子略》中揭橥的众家学术高下之别,实为晚周诸子争鸣的结果。其中“诸子出于王官”说对《周官》的附会,乃是刘歆借古文经学套路树立“学术出于王官”文化理念的有益尝试。刘歆以...
摘要:庄子以如椽之笔,对完美传播的图景进行了勾勒,对人类认识的有限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成心之见”进行了批评与反思,对于语言文字的先天局限性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在此基础上对传播活动提...
【摘要】本文就王开祖《儒志编》管窥永嘉之学的豪杰面向。四库全书本《儒志编》书前提要称许王开祖为“豪杰”,而此评价在《总目》提要中却失落了。永嘉学派将豪杰标举为理想人格。豪杰之士...
摘要:二程在孟子及《孟子》升格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程的孟子诠释学禀承孟子“以意逆志”的精神,主张义理是经典所载之道,而文意则是载道之具。二程在孟子的启发下发展了自己的诠释学...
摘要:朱子在《仁说》中明确提出天地以生物为心的思想,但要充分理解这一思想,最好结合《太极图说解》:周敦颐太极图的五层圈实际上与《易传》“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
[提要]牟宗三以现代主客二分的认知论把朱熹的“格物致知”诠释为“泛认知主义”,又认为朱熹以《大学》“格物致知”诠释《孟子》“尽心知性”,因而“尽心”是“认知地尽”,非孟子意。但...
摘要:乾淳年间,朱子通过诠释先儒本文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其中周敦颐《太极图说》与张载《西铭》因其充足的理论涵括力受到朱子的特别关注。朱子《西铭解》贯彻了其《太极解义》的哲学建构...
【摘要】按朱熹的道统论,孔子以前是王者以道统相传,孔子以后的道统传人则不再是王者;另一方面,朱熹所说的正统是指政权的正统性,成为正统的条件就是统一天下并维持两代以上,对于道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