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贵教授勤于著书立说、长于综合创新,这在中国哲学圈里是众所周知的。以这两年他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大部头为例,2017年3月出了五十万言的《哲学的解释与解释的哲学》,20...
摘要: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和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在哲学、政治、人格、教育各个领域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哲学上提出了人性本善理论,政治上提出了发政施...
摘要:与近年来阳明学与阳明后学的研究呈“井喷之势”相比,朱子学与朱子后学的研究却略显“冷清”;若要有所突破,则研究必须回归文本本身,着眼于其中的基本问题,尽量拓展理论视野。对朱...
摘要:阳明心学是治疗当今社会癌症的一剂良药,但良药也需要慎用。首先它须是真药,不能为似是而非的假药。作为空口号乃至名利手段的所谓的“阳明学”,本身就是违背阳明精神的。其次良药也...
摘要:生、性二字,古字通用,其意涵却大为不同,可区分为生性、气性两套概念结构。通过对先秦文献和历史事实的系谱学梳理,我们发现生性概念关联着天命、民意、君德,构成一个万物共生、同...
摘要:易学可以分为两部分:理论的层面和术数的层面。学界以往对易学的术数层面关注较少,一是缘于学者对“术数”的偏见,二是术数学自身缺少系统性反思的理论大师。三国时的管辂便是试图对...
[摘要]儒学核心价值之“仁”除了内在情感之外,还有外在事功的维度,孔子许管仲以仁说明了这一点。战国以后的儒学逐渐内转,某种程度上放弃了外向的追求。孔孟都有过从政的经历,原始儒学...
摘要:《周易》卦爻辞中有关于文王贤妃太姒的叙事。《贲》卦描绘了文王迎娶太姒的情景,《渐》卦叙述了太姒逐步主持家政的过程,《家人》则表现了太姒的持家之道及其效果。《周易》的历史叙...
2019年4月15日下午,由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举办了第53期“儒家文明论坛”。出席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有:山东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山东大学...
摘要:战国楚竹书为研究先秦学术思想史提供了丰富材料。楚竹书对个体的强调,对君子的社会关系即“人伦”的要求显示出逻辑上的承继性。楚竹书所见战国儒家政治理想中通过君子个体到家族伦理...
〔摘要〕作为理学命题的理欲之辨至今仍有重要的讨论价值。首先从批评新学、重塑新官学以及出入佛道、重建新儒学两个方面阐述理欲之辨的主要论旨,其次从理与欲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入手揭示理欲...
按,以上幾種解釋放置在文中並不妥帖,皆有可疑。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順道》:“中請不,執一毋求”,相似語見《管子·勢》,作“中靜不留,裕德無求”。...
摘要:老子《道德经》论道,常常是通过间接的事物来暗示,以有形来表征无形。该书第十五章乃是要讲如何“保道”,但老子不是一开始就讲抽象的道理,而是从古代修道之士的情状入手来展开。一...
摘要:韩非法治学说所追求的目标是多层次的目标体系,包括基本目标、核心目标、终极目标。韩非法治学说的基本目标是富国强兵,认为富国强兵的关键在于农战,要设计出“利出农战”的制度;在...
中国古典学的主体无疑应该是“经学”。经学之“经”,既是“经典”之“经”(典册),亦是“经常”之“经”(常道)。作为“典册”的“经”,是各种古典学术类型、知识类型和思想类型展开的...
摘要:庄子特具诗人与艺术家的精神气质,对审美旨趣、艺术真理和自由创造持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庄子》从无的玄思、鬼出神入的自由创造、物化的精神境界等诸多方面,涉及了哲学沉思与艺术真...
提要:从明代关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来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薛瑄的关中弟子或私塾弟子和后学为代表的关陇之学,他们在思想上大多恪守着程朱的“主敬穷理”之传,这一时期可以看...
·哲学传统研究·摘要:冯友兰赞成逻辑经验主义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摈弃,但不赞成对一切形而上学的摈弃。为此,他提出一种逻辑分析的和不着实际的形而上学,主要...
·思想史研究·摘要:《易》之“三才之道”即天人合一之道多为学界所重视,而其“神道”思想却多被忽视。实际上,“神道”是《周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与天道...
摘要:综合看朱子的为学工夫思想,主敬涵养与格物致知不可偏于一边,不可拘泥于先后,两工夫是互相发明、相互促进的,本质上是一件工夫。朱子之所以有时主张主敬涵养为先,有时又主张格物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