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斯科特《逃避统治的艺术》一书出版后,引起学界较多的讨论,本文是对斯科特的一种补足性反思。不同族群、文化之间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的遭遇,并不必然表现为抵抗、逃避或同化,毋宁说...
摘要:亲职假是为了给父母提供不辞职、不中断就业而能在家照顾孩子的时间,是和工作父母及儿童福祉相关的假期政策,主要包括产假(母职假)、陪产假(父职假)和育儿假(父母假)等。世界各...
[摘要]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医疗实践中,广泛存在着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被隐瞒病情的现象。本项研究分别从医生、家属和患者三方的视角和立场来展示疾病告知场景的微妙张力,并反思中国医疗实...
[摘要]基于在四川绵阳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数据,发现70后在微信中更倾向于使用匿名,而在微博中则相对倾向于使用真实姓名。但90后恰恰相反,在微信中相对于倾向使用真实姓名,而在微博...
中国人历来看重人情。人情甚至与王法、天理共同具有规范性作用。在现代社会,法律取代了“王法”;“天理”可解释为自然规律和道义;而“人情”的说法及其规范性作用则延续下来。在历次运动...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中国政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自200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出...
摘要:讨论了乡村社会的纠纷解决实践与逻辑。指出转型中的乡村社会,存在着多种纠纷解决的途径和规则,供民众权宜性地选择使用,而且多种规则在共同推动纠纷解决的同时,也埋下了潜在的危机...
·社会理论与社会建设·摘要: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尤其进入当代社会以来,创新已成为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高度关注的最为基本的发展战略和竞争手段...
[提要]本文从梳理“信仰原理”的基本框架和解释机制入手,结合云南中部的一个族群花腰傣的田野考察资料与相关文献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出文化观念和制度规范存在不自洽性是人类社会的常态...
【摘要】“互联网+蓝领”虽然能够有较高的收入,但在社会融入、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导致从业人员的高流动性,影响着职业群体的稳定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应从多个...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332名青年为研究对象,探讨居住流动性对社会参与意愿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结果显示:(1)青年的社会参与意愿总体上比较乐观,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年龄和城乡差异...
摘要:作为德国社会学的两位奠基人,滕尼斯和齐美尔奠定了截然相反的两种现代伦理生活格局。伦理世界观的分流源于他们各自对时代处境的体验以及对思想史的独特解释。从近代自然法的角度出发...
内容提要奢侈研究既同桑巴特关于晚期资本主义时代性质的观察息息相关,亦是他理解现代社会秩序之起源和发展的着眼点。从中世纪晚期意大利开启世俗化进程以来,以法国为典范的宫廷社会催生出...
摘要:阐述了关于学科话语体系建设的规律性的三个论点:一个学科的话语体系是历史积累的结果;历史积累的时间越长,话语体系越丰富、越成熟;经过长期历史过程磨砺和选择的概念和命题,其生...
内容提要作为架接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门学问,经济社会学是当今最为活跃和最富有前景的社会学研究领域之一。中国经济社会学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虽然深受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外经济社...
【摘要】网络社交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互联网时代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区别于现实生活中的对话,网络社交呈现出浅层化、碎片化的特征。由于社交网络的工作化、关系网络的裹挟和失去信息...
摘要:获得感是一个具有心理内涵与时代特色的新生概念。为了探究获得感的结构内涵,通过自由联想法形成量表的初始项目,先后进行两次预测并根据结果修订量表。然后对量表进行正式施测并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