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与诸子百家摘要:《黄帝》篇集中讨论修养得道问题,可以说是了解《列子》修道工夫论的窗口。本文通过“得全于天”与“得全于酒”、“有道”与“无道”、“心凝形释”三部分的讨论,将...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近代经学大师廖平的思想有所谓“六变”,其中,前三变发生于晚清,与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历史潮流密切相关;后三变...
儒家经典《大学》的“释知本”章描述了儒家的理想社会是一种“无讼”的状态,是以一种据于道德、合乎礼义的方式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达致和谐,而不是通过第三者(权威的代表)以刑法...
[摘要]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态度是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共生、共在的,因此也是并且应当是和处、和谐的。共生、共在的基础是多元和合。多元并立、多元共在,而非一元独立、二元对...
摘要:明儒周琦历时五十年撰就的《东溪日谈录》是为数不多的被“四库全书”收录的广西理学著述,是研究周琦哲学思想的直接资料。在该书中,周琦建构了“天地万物皆根于太极”的太极本原论、...
摘要:“帝道”是先秦两汉道家对理想政治状态的描述,简本《文子》的“帝道”特色,主要表现在文本特征、思想特征和文本思想特征的变迁三个方面。简本《文子》为平王与文子的对话体,是平王...
【摘要】荀子的“和合”就是指人人共同协作,从而能得生时和居、死时合聚之欢。首先,从“合”上讲,“和合”主要是指与父母亲人在生时的聚合,并且这一聚合在其死后也能继续延续下去,即通...
如果把明末清初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译介西方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典籍看成是第一次西学东渐;而把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清末民初西方文化典籍大量传入中国看成是第二次西学东渐;那么...
百年来中国的思想家、哲学家怀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激情,担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使命。在百年与四十年的历史震荡与流变中,中国哲学为变所适、硕果屡现。它们的负载者成长为诸...
[摘要]文章从比较的视角来考察斯洛特和王阳明两种不同的“心学”理论。斯洛特用中国哲学的“心”(heart-mind)来重新界定西方传统的“心灵”(themind)概念,反对理性...
内容提要“自然”是老子之“道”的属性,这是一种后起的说法,其依据很大程度上来自河上公注本的“道性自然”。《老子》不言“性”,“道性自然”得以成立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至少需要三...
摘要:20世纪对于杨朱的研究,大致有两个方向:第一,杨朱学派传承关系的研究,以蒙文通、郭沫若为代表,把詹何、子华子、魏牟、陈仲、彭蒙、田骈、慎到以及宋钘、尹文等人列入杨朱学派,...
摘要:在以必然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人运用科学知识和技术工具极致地拓展了主体生存实践的边界。与此同时,工具理性也深刻影响了社会文化结构及人的生存方式:政治模式完成了从前现代超越性...
●新文明形态研究编者按: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无论是在宏观还是微观方面都发生了“突变”:消费社会对于生产型社会的替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尖锐、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与基因编...
摘要:近年来,唯物史观遭受去价值化的历史实证主义和价值多元化的后现代历史观的双重挑战。历史虚无主义正是在这样的挑战夹缝中沉渣泛起,严重阻挠了历史研究。因此,要高举唯物史观的鲜明...
提要:以历史辩证法为视角,考察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是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维度。把社会譬喻成一个有机体,形象地呈现出社会发展的辩证性、有机性和过程性的特征。历史辩证法以历史性与...
摘要:诠释学离不开探讨作者与文本的辩证关系,同时通过解构这种关系来达到辩证循环与视差的直观,敞开实践诠释学的问题域。作者与环境相协调时所面临的历史情境和心理要素等构成了文本的特...
【摘要】在对解释学与法律研究的结合的可能意义的讨论中,对法律解释的研究促进了政治-法律的批判的发展,抛开了对法律文本文学或文字关注。通过对法律的批判,也理解了普遍正义如何被多数...
[摘要]城市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子命题,二者同根同源。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探讨,启发了城市命运共同体的产生。文章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生产、人与社...
[关键词]应用哲学;方法论;哲学创新[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应用哲学在当代中国获得了快速发展。然而应用哲学的理论提升却遇到了困难,原因之一就是应用哲学方法论建构相对滞后。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