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和文化的思想形态与学术体系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学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和概念的出现可追溯至上古时期,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先贤们赋予了其应...
【摘要】司马光对《老子》的注解,最大特点是坚持儒学本位、以仁义释道。其迥异诸家之处是主张“道亦可言道”,认为老子所说的道不是常人所说的道。其反映北宋《老子》注家共识的地方是主张...
摘要:与处于基础层面的性恶论和在逻辑上内涵相对较大的礼论相比,抽象的内涵较小的“群居和一之道”更宜视为荀子的思想核心,且它根本上是一种政治哲学的表达。荀子那里,划分社会等级的礼...
摘要:“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先秦儒学从孔子到其孙子子思,再到孟子,都关注天道、人道之间的关系,主张“天人合一”,都把诚作为其思想学说之最高范畴,形成其朴素的辩证...
摘要:“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构成。“中庸”思想一方面被继承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一方面又常被误解误读甚至受到批判。细读《论语》,“中庸之道”其实是由三重内涵的统一构成...
博士硕士论坛[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庸》成人之道的理论体系进行梳理、探究,以期能够从形式和内容上展开一个体系化、实质上的《中庸》成人之道。总的来说,中庸成人之道的理论,具体展开于...
[摘要]“君子观”作为儒家学者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自孔子时代已延续至今。作为南宋初年杰出的理学家,胡宏对君子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继承与发展孔子君子思想的基础上,胡宏将富...
摘要:阐述黄仲昭充分利用自身既是官员,又是学者、诗人的社会角色,在多个层面积极传播儒家教化理念。制度层面:通过行政权力推行儒家教化;史学层面:利用方志编纂强化儒家教化;文学层面...
摘要:“道”从楷、隶到金文、甲骨文,其字形透出四义——道路、行道、引导、言导,形上之道正是从这四义中显出。道起源于远古立杆测影的观天活动,一方面从日月星的运转总结出灵在道中、神...
【特约稿·周秦文化与青铜器】[摘要]孔子出身于儒业,承认神灵的存在是儒生的先决条件。然而在贵人轻神的周代文化氛围中,他敬鬼神而远之,对现实人生更加关注,从而创立了...
摘要:老子的道是精微深远的,而语言是直接的。老子关于道的言论复杂而深奥,正确理解这个命题对于理解老子哲学有着很大的作用。“道不可言”说明的是本体之道无法言说,“言不及道”说明语...
[摘要]重家庭、重家风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家风之道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中蕴含了丰富的关于家风家德等方面的智慧,其中《家人》卦可以说...
摘要:新近面世的清华简(捌)《治邦之道》,整理与研究者均认为合于墨家思想。细绎该篇简文,“治邦之道”这一题旨力斥治国“在命”的观念,既印证《墨子》一书《非命》篇的非命强国论,也...
[摘要]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最后得出:老子所谓的“道”完全是一种唯物主义的“道”。[关键词]哲学;唯物主义;老子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老子所谓的“道”的性质,即...
摘要:唐君毅对《荀子》的文本解读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是开篇,《原性篇》为过渡,《原道篇》是第二个阶段,《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中对荀子的评价则是其...
摘要:吹万广真通过对《老子》的禅学解读,将这部道家经典纳入了三教之道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广真认为,老子玄宗主张的性命双修,与佛教的定慧双修一样,也是一种贯彻始终的思想学说;“道...
《管子》是中国古代的学术典籍之一,先秦诸子时代百科全书式的巨著。《管子》的政治思想以顺民心、利民生为原则,在历史上最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其治国理政的智慧对当今社会建...
摘要:在荀子思想中,人是具有独特结构的多维度的与万物相通的情理共生的存在。然而,情感欲望和理性并不是天生就能和谐相处,它们经常处于一种张力关系中。若要使好义之理性心胜于人的感性...
■哲学摘要《周易》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智慧宝典,是儒家治国安邦、人生哲学的珍贵经典。《周易》之道是阴阳互依、互动之道,是一种与科学思维不同的玄学思维:“道”的微妙就在于从“”这...
“四书通讲”(四)夫子传道任何伟大的哲学思想与宗教信仰,无不涉及对形上之“道”的终极追问,也都会面临一个“弘道”和“传道”的问题。作为春秋末期最大的学术思想共同体,孔门或者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