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易》思维是华夏美学话语的思维原型之一。李定先生在《符号学视野下的易学》中也阐述了相关问题,他认为要理解这一始原性思维必须回到卦爻符号的语境,进而建构现代易学,此可谓别开...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蕴涵着丰富的“类”本质思想。“异化劳动”是贯穿“类”本质思想的中心线索。劳动产品与生命活动本身的异化是逻辑分析的起点,以此引申出人的“类”本质...
摘要:在《解蔽》一文中,“知道”是“解蔽”的前提,“解蔽”是“知理”的前提。若将“知道”与“知理”都看作与认识相关的行为,而“解蔽”是产生正确认识的前提,那么《解蔽》一文便存在...
〔摘要〕心学作为儒学系统的一个分支,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后来也出现了重重流弊。牟宗三曾大力彰显性体,以性体保障心体客观性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作用有限。在儒家生生伦理...
摘要:唐君毅对《荀子》的文本解读分为三个阶段:《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是开篇,《原性篇》为过渡,《原道篇》是第二个阶段,《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中对荀子的评价则是其...
[摘要]通过对“万物一体”观念的历史考察,可以使我们对于中国哲学之发展演变获得一种前后贯通的把握。先秦时期对于“天人之际”问题的探讨是万物一体观念的源头。在儒家学者所探讨的“礼...
[摘要]“无用之用”这一概念包含着“无用”与“用”之间的矛盾。“无用”必然对每一个从中显现出来的“用”进行否定,从而保持自身为“无用”及其开放性。因而,作为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
摘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关尹子的思想在《吕氏春秋》中被概括为“关尹贵清”。在哲学上,关尹子的重本重道与清净无为的主张,虚静自守的内心状态,使他能够真正做到无欲无求、完...
孔子没有因为历史的变迁而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而是总以他独有的色彩伴随着时代前行。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对于孔子其人,后人通过各种史料进行了想像和刻画。有...
内容提要如果说儒为我们指向了不无高远的“天下理想”的话,那么,禅则以极其直切的“活在当下”为自身的旨归。然而,为中国文化所共有的“根身性”却决定了二者看似分歧,实际上却难掩二者...
民俗研究[摘要]“九狮拜象”发源于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是江西省赣南地区世代劳动人民综合中原龙文化和闽粤麒麟狮象文化,创造出的极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摘要: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基本的人性与实践,会通重要的哲学流派之精义来建构,从而起到长期和普适的指导作用,“进入新时代”为此提供了契机与自信。中华文明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为本...
·时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舒尔茨研究专题·摘要:在马克思思想发生史上,舒尔茨的《生产运动》具有重要地位。在这本国家统计学著作中,舒尔茨不仅从物质...
摘要:在海德格尔那里,“解蔽”与“真理”是一对内在一致却又表面上相互抵触的概念,它们之间的矛盾促使海德格尔不得不倾向于隐匿真理概念的使用,这就为诠释学提出了新的理论任务,即在恢...
摘要:当下后人类的科技前景挑战了我们过去对于历史的理解,但同时又激发我们以新的方式去认识历史。一方面,将后人类作为一个新的时代,表明时代转变的历史要求;另一方面,后人类假设一种...
【哲学研究】摘要:为澄清哲学上意义概念的多重意义,后期维特根斯坦发展出语言游戏概念。语言游戏一方面为“五”“红”这类基本词汇提供意义支撑,另一方面为澄清“‘五’这个词的意义是什...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了马克思的社会理想追求和变革社会的实践精神,但其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过于关注宏大的社会政治革命,而较少涉及有关日常生活改造的论述。基于此,西方马克思主...
马克思主义相关研究,是日本发展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思想问题,是研究日本文化所不能回避的问题。文章首先就二战后日本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传播作出必要的分析,而后进一步针对主要研究...
摘要:正义的本源性不在于复杂概念的厘定和先验制度的设计,而在于究竟该持何种理念去建构正义。理智的审思是正义建构的逻辑之基,坚持理智的审思有助于克服传统理性观的缺失,使包容且又宽...
【摘要】在马克思文本中,“人的本性”(dasmenschlicheNatur)与“人的本质”(dasmenschlicheWesen)是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前者主要指人的自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