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晚明的阳明学具有很多不同的面向,本文从政治取向这一角度,将中晚明的阳明学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观察,深入分析“得君行道”与“觉民行道”这两种不同政治取向的各自涵义及其关系,...
内容摘要:《孟子》一文曾对“大人”及居其位者所应具备的德性修养作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论述,具有值得探究的丰富内涵。在“大人”这一个概念统摄下,德与位并非截然区分,而是有着紧密的联系...
摘要:欧阳修继承了先秦“情”的实意内涵,以“人情”指代人们能普遍经验和接受的基础常识。在他看来,这种常识具有质实性意义,是人之为人均应具有的属性特征,从而使“人情”被抽象为具有...
【哲学研究】摘要:音乐的产生是为了情感的表达,但是音乐本身却超脱于人的自然情感,又协和人的情感。中国传统思想认为,音乐能协和情感的原因在于以雅颂之音为代表的正乐本就含有天道。因...
摘要:钱锺书对中外神秘主义者的思想和言说方式特别关注,常有惊人的洞见,《管锥编·老子王弼注·一六》的一段话就是突出的例子。结合《管锥编》中的其他段落...
[摘要]“人禽之辨”是先秦儒家为传统礼乐文明存续作合法性辩护时提出的重要命题,它集中体现了儒家在“人的价值发现”问题上的思想成果。荀子从性恶论出发,揭示了人类理性即“辨”是人禽...
[庄子·道家·道教研究][主持人按语]庄子的言说方式及其语言哲学思想,历来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话题,本期刊发的张朋、陈之斌两位学者的文章即是这一领域的...
摘要:“阴阳”和“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重要的两个范畴,其起源、发展与演变的每一个环节都很复杂。二者在原发阶段分属两个系统,却都体现了事物的性质及其自然属性。“阴阳”从起初表...
摘要:“兴、观、群、怨”说,这一儒家话语体系下的文学评价,是《论语·阳货》中孔子就《诗经》现实功用所提出的概念界定。作为符号文本的《诗经》,体现出了“兴、观、群、...
●人文新论摘要:君子之学是儒家人格修养思想的核心,既具有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层次的价值,又突破了一般道德教化的局限,具有神圣性和超越性。君子之学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人格修养...
摘要:《周易》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着重要影响。在《周易》中,圣人通过“观物取象”于整体直观中把握到事物本质之“象”,通过创设卦爻符号之“象”将其表现出来,再...
摘要:在“天泉证道”和“严滩问答”中,阳明提出了“即本体证工夫”和“用工夫合本体”两种为学路径,并强调二者相资为用。其弟子王龙溪在阳明论述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指出工夫不离本体,本...
摘要:《中庸》围绕“性”作了四层相互关联、依次递进的论述:一、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阐述什么是“致中和”的“中庸之道”;二、通过对“诚”及其与“性”之关系的阐述,论述了“...
摘要:在儒家政治哲学中,民本与尊君之间究竟关系如何?本文以荀子“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命题为切入点,循其内在逻辑脉络对荀子君民关系思想逐层展开解析,揭示出二者关系的不同层面意涵及...
摘要:诗所言之志可以从多重层面来理解。其中,采诗、献诗与编诗之志使《诗》完成了从个人领域到伦理政治领域的转向。《诗》浸润在先秦礼乐文明的时代背景之中,是礼的精神在言说。不通礼,...
内容提要在荀子思想的研究脉络中,对“群”的阐释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晚清时,严复首先将荀子之“群”阐释为广义的社会学思想,其后康有为、梁启超又借此将清末兴起的“群学”赋予西方政党...
摘要:“太极”是一种不以人、物、神、灵等单一向度为中心,却以阴阳两极之为两种能量的交替、运行、互生、互证“组织”“现场”,生发、延续、开展、创化生命“世界”之“整体”的动力源泉...
胡适与冯友兰的哲学史是以西解中的代表,但胡、冯二人在文化观、哲学观、历史观上其实都完全不同,自始至终都不属于同一形态。冯友兰属于“比较哲学”范式,胡适中年以后转向“思想史”范式...
摘要:《庄子》一书所要解决问题的根源乃是在于伴随着个体差异出现而出现的“成心”,也即是非之心。以现代的表述方式来说就是价值判断取向的问题。作为个体陷入这种判断相对化的困境之后,...
摘要:根据公孙龙最早在《白马论》中提出的有关“白马非马”问题的论证,古今学者一直争论不断。本文通过解读深层《白马论》,并且列举在其中影响较大的学者的观点,对“白马非马”问题作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