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扶”与“不扶”已然成为一个当代社会的道德难题,这一看似“两难”的道德选择,其症结不在于“扶”还是“不扶”,它指向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扶”。“扶”是人性的基本要求、是自我价...
【伦理学研究】摘要: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部人类生活史就是一部道德叙事史。所谓道德叙事,是指关于人的生命成长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蕴含道德价值或具有道德价值解释力的以行动为重要表达形...
摘要:从词汇学的角度看,待客之道是指慷慨并善意地接待和招待来宾或陌生人。随着人类社会向后现代性的转向,待客之道没有既定的标准或其所涉及的期待值,失去了它早先的大部分意义。只有将...
谢采伯(1172—1251),字元若,号密斋,南宋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宰相谢深甫之子。宁宗嘉泰二年(1202)进士。嘉定中通判严州。十五年,历知广德军、湖州,监六部门、大...
摘要:目前国内对“学术道德”的研究多从高校现状、状况成因、治理举措等角度切入,而这一概念本身却常被认为是自明的,少有对其理论依据的考究和层级关系的厘清。严格的“学术道德”中的具...
[摘要]《礼记·乐记》是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的重要典籍,其“人性”论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乐记》将“静”作为人性的本来状态,既实现了对儒家“性相近”思想的具体化,也优...
栏首语汉斯·莱纳·塞普(HansRainerSepp)是德国弗莱堡大学当代著名的现象学家,出版专著编著40余部,主编有OrbisPhaenomeno...
[摘要]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求真”。因此,科学研究不应该有“禁区”,人们不应该武断地禁止有关“基因编辑”的科学探索。但是,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必须以不侵犯人们的“权利”为限制,对科...
【摘要】本文是摩尔对布伦塔诺内在价值理论的评价。一方面,摩尔盛赞了布伦塔诺伦理理论的三个洞见:伦理基础的客观性、善好对象的多样性以及对目的善与手段善的区分;另一方面,摩尔也试图...
[摘要]在证成德治的重要性时,德治论者往往诉诸建立在道德与法律多重比较基础上的道德的功用。但这一思路把复杂的问题简化了,没有充分意识到诉求的前提与达致的结论之间的巨大鸿沟。从总...
摘要:自利指主体出于过一种“好生活”的动机而为自己谋取利益,这是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不同于利己主义。自利存在三种形式,即生存性自利、价值性自利和道德性自利。生存性自利是保证主体...
摘要:在传统儒家的观念中,“君为民表”与“君为臣纲”相仿,主要都是针对君主而言的。“君为民表”的合法性在于“君者日也”的设定,而君主应当如何作为才能拥有作为“民表”的资格,这意...
摘要中国学界关于德性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以功利论伦理学和义务论伦理学为代表)论争的研究,大体可分为译介和综述两个阶段,主要涉及西方当代德性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立场...
摘要:揭蔽数字技术的伦理指向需要新的理论视域。间性论和弗卢瑟的思想可堪此任。数字技术会孕育间性情怀或者说使之复兴。数字技术所构成的环境如同“廓落”(khora),会重塑其中的所...
[摘要]“随附性”意指“必然地,若事物X具有性质G和性质F,则如果另一事物Y具有性质G,那么它也具有性质F”。它是现代二元论或者非还原论借以说明道德性质与事实性质的关系,从而与...
摘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规范性命题,对这一命题的论证先后经历了事实论证阶段、天命论证阶段、理学论证阶段与心学论证阶段,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完整表述了这一命题,清末民初的梁启超...
[摘要]道德活动中的理性搭便车行为频繁地破坏人们之间的道德互动。从公共物品博弈的视角来看,搭便车行为源于道德所具有的公共物品性质,即使用上的非排他性。理性人在道德互动中所表现出...
摘要:伦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的别具一格的审美理念,其渗透在中国人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从“住”出发,以传统住宅四合院为例,探究其蕴含的“父子有亲”“长幼有序”男女有别“这...
摘要:以雅典奴隶制的趋向瓦解为思考,柏拉图在其巨著《理想国》中描绘了一个完善的理想城邦,创见性地基于男女平等以及同受教育理念首创了“男女应担任同样职务”的思想,试图扭转雅典女性...
摘要:深度增强学习的出现引发了诸多关于人类思维与人工智能的思考。AlphaGoZero的深度增强学习促使我们分析机器拥有先天综合知识的可能性。康德的先验感性综合理论对深度增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