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破碎与重构中,西王母凭借神职与影响,逐渐从西部高原走向全国,与其他神灵不断接触、整合,具有中国亲缘特色的认女儿成为神灵互动的方式。认女儿是西王母与瑶姬双向互动的结果,既...
[摘要]藏传佛教在西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对裕固族的文化心理、族群认同及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都有着重要影响。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分析了甘肃省肃南县裕固族地区的藏传佛教...
摘要:对汉文佛经异文的已有研究包括整理与利用两个方面:异文整理多数在单部佛经、断代佛经及佛经音义上,佛经利用则多数停留在刻本佛经异文上,主要是进行疑难字考据、字际关系沟通和汉语...
[摘要]通过对中国彝族“尼木”仪式和韩国韩民族“洁净祭”仪式的含义、程序与功能进行对比后,发现二者形式差异和性质相同。仪式差异点:彝族“尼木”仪式是两个父母去世后才进行,而韩民...
摘要:1910年初,刚刚回到拉萨的十三世达赖喇嘛再次出走逃往印度,此事件对西藏地区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何评价此次事件的原因和性质,一直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把此次事件放在中国近...
摘要:朱执信《耶稣是什么东西》一文是在20世纪20年代非基运动中影响甚巨的反基督教文本。朱氏在以现代祛魅话语对耶稣形象的神格和人格进行“去神话化”的同时,又以儒家人格理想和程序...
摘要:仪式是特定人群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具体表达形式,人们为达到某种特定而实用目的而举行。透过作为表象的仪式,有助于阐释特定文化的意义和本质。蒙古族传统“安代”仪式历史悠久...
摘要:“茶筵”指的是太湖流域民间专门款待太姥及五通家族神灵的特殊仪式活动。该活动在明代中期即有记录,如今在太湖流域仍有大量活态遗存,涉及到宝卷、神歌、道士作法等多种民间仪式门类...
摘要:《梵像卷》第23~57页“南无释迦佛会”图绘有十六罗汉、释迦牟尼佛和祖师图序像。在释迦佛的右下方绘有供养人南诏国主“摩诃罗嵯”隆舜。同时,隆舜亦出现在了禅宗祖师图序中。隆...
摘要:法显在师子国所闻佛钵经,改写了此前流传的佛钵传说,将之视为佛法住世的标志。其所描述的佛法兴衰过程,是移用早期佛教经典中关于“三中劫”的宇宙论描述,放入到释迦佛灭,弥勒下生...
摘要:“藏羌彝走廊”内民族众多,文化形态多样,并呈现和谐共存和睦共荣特征,是我国典型的多元文化汇集之地。道教作为中国本土文化,对中华文化、历史和民间习俗、民众心理等产生了广泛影...
[摘要]西王母在先秦两汉时代可谓最重要的神话人物之一,但文字文献和图像资料记载的西王母形象却截然不同,不仅体现在其信仰的社会阶层属性上,更指向图文记述差异背后特殊的思想观念和政...
摘要:著名耶稣会士利玛窦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的地位以及所做的贡献,学界已有相关研究,但关于利玛窦在华经济活动及其经济伦理观的研究,学界所论不多。利玛窦作为第一批进入中国的耶稣会士...
[摘要]禅宗六祖惠能提出了“心”的本体论思想。该思想可概括为两个方面:“心”造人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心”即空。“心造世界”是指“人所生活的世界及其中万物是由人心创造的”。其义并...
摘要:宗教改革运动对近现代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全球史和跨国史的视角出发对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后果进行进行再审视,可以发现宗教改革在16世纪的勃兴与14世纪以来...
·哲学传统研究·摘要:中国佛教把心性问题的探讨提升至本体论的高度。“心体”“理体”是中国佛教心性论建构其形而上学体系时最为重要的思维层面。以心体为基...
摘要:当下藏传佛教向港澳台地区发展呈现蓬勃之势,逐渐与当地多元文化交融发展。传播发展动力除主要来源于文化交流之外,港澳台地区信众较为丰厚的经济捐助和供养能力是吸引和保障其传播发...
[摘要]在政治哲学史中,关于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正义理论以及在何种意义上构成其合理性始终是争论不休的学术焦点。无论是伍德从法权意义上重新审视马克思的正义主张,还是柯亨从自我所有权...
[摘要]清代广东省衙门档案中一件名为“一间修道院的财政账目”的档案,实为未知其名的寺院的财务档案,其中的财务记录体现了道光三十年该寺院以经忏为主的寺院经济结构。档案中的敦仁馆与...
[提要]美国比较宗教学家南乐山(Robert.C.Neville)采用主题分析法,以基督教过程神学的核心范畴“创造”、“过程”与大乘佛学的“空无”“因果”进行比照诠释,在佛耶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