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吐蕃统治时期(781—848),法华信仰在敦煌仍旧流行。除了敦煌文献中保存有吐蕃时期的《法华经》写卷外,敦煌石窟还保存了这一时期的六铺法华经变,莫高窟第361窟还出现...
摘要:受宗教、经济及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土族人在生活中构建了关于女性的独特概念。与中国其他农村地区的妇女相比,土族地区存在深层二元的性别意识形态: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和宗教神...
摘要:果然巴索南桑格是十五世纪萨迦派的一位学理性人物,他以独特的佛学思想和锐利的批判精神著称,对这一人物及其思想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学界甚少,国外有些学者虽有涉足,但不够深入,有...
摘要:以《民俗研究》刊发的论文为主要考察对象,可以探索新时期民间信仰研究的基本走向,总结民俗学在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以及在方法论上的突破。民俗学的研究传统是以民俗事象为中心,继而...
摘要:传统民间信仰依附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其公共性带有总体性和强制性色彩。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于个人意志的公益性志愿参与逐步取代强制性结构因素,成为民间信仰公共性的主要来...
摘要:神圣与世俗是人类生命与精神在空间存在的两种维度和两种样式,二者间不仅有着理论上的辩证逻辑,而且有着生活中的现实关联。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羌族、仡佬族、苗族、白族以及藏族...
摘要:学界关于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研究,还很薄弱,而从阐释学视角考察藏传佛教中国化的来龙去脉,更是寥若晨星。本文试图从阐释学的视角探讨藏传佛教中国化的逻辑前提、坐标参照、话语结构、...
摘要:湖南道州龙船信仰习俗本是源于先民的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在当代大力开发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背景下,道州龙船信仰习俗逐渐走向合法化,其现代传承是由政府、地方精英与当地民...
[摘要]从佛教与政治的关系入手,以般若三藏的译经活动为中心,探讨唐德宗前后期对佛教态度转变的内在动机。起初唐德宗锐意于励精图治,对佛教表露出抑制态度,后因藩镇叛乱带来的政治挫折...
[提要]印顺法师对唯识学派的时间观进行了质疑,按照他的看法,唯识学派的因果时间理论无法避免“中断”的过失,“同时因果”之说存在矛盾,他们必须放弃“刹那论”才能不被中观学派的观点...
[提要]佛教以缘起性空作为理论基础,认为物理时间离不开事物的运动,其中并无时间实体的存在。唯识学进而把物理时间还原为心识的功能,认为现象世界不过是众生心识的变现,时间是依于色法...
摘要: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在于人间佛教,太虚极力弘扬弥勒净土信仰,倡导人间佛教,将弥勒信仰与人间佛教思想融通“入世”与“人本”的大乘利他的菩萨行精神之中,并对“成人”与“成佛”作...
摘要:“一带一路”的经济合作共赢是目的,文化互通是灵魂,推动世界文明秩序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是“一带一路”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路径,亦将带动中西部地区转型发展。大同佛教文化具有明...
印度人的大壶节,我觉得是这辈子最应该去看看的大集会。印度大壶节又称为圣水沐浴节,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印度教集会,也是世界上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之一。据悉,三年一度的印度大壶节参...
摘要:两宋时期,巴蜀地区巫风盛行,巫觋和祠神信仰渗透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治病、求子、祛除自然灾害等。巫觋及其依附的神祠聚敛钱财,甚至对地方政权构成了潜在的危险,招致了朝廷至地...
若望福音八章1-11节记载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即法利塞人把一个淫妇扭送到耶稣面前,让耶稣判罪的案例。它既不是一个比喻,也不是一个寓言,它是一个真实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法利塞人别有...
6月5日,陕西三原教区在通远坊主教府为荣休的宗怀德主教举行庆祝百岁寿辰。10时整,在一阵喧天的锣鼓声中,隆重的感恩庆典大礼弥撒在绵绵的细雨中开始。感恩大礼弥撒由三原教区韩英进主...
《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来自乡村老师梁俊和他的山里的学生演唱了这首诗。孩子干净质朴的天籁之音感动...
摘要:随着乡村公共性的消解,乡村治理真空困境已经成为新时期乡村治理的突出难题。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传统民间信仰及其载体的重构与发展似乎成为新时期乡村治理的重要文化与制度力量。该文...
[摘要]民间信仰在中国自古至今一直存在“合法化”争议,“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为其“合法化”提供了依据,“民俗化”“宗教化”和“文化遗产化”为其“合法化”提供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