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欺与欺骗不同。欺骗包括一个行骗者和一个受骗者,是一种二元结构,而自欺是只有一个自欺者的一元结构。面对自欺的逻辑矛盾,最常见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心理分割将自欺还原为二元结构。...
[摘要]责任伦理强调行为选择的价值性、主动性和责任性,旨在唤醒社会成员的价值意识和主动意识,促进社会问题的根本性解决。面对生态危机和环境破坏的时代难题,国家、社会、个人都负有无...
摘要:按照西方哲学的传统,存在论是第一哲学。然而,在列维纳斯看来,此传统将导致一切他者的同一化以及神性的消失。只有生发于人们直接的面对面中的伦理学才真正地将他者保持为他者,同时...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海峡两岸的交流更加频繁,对于台湾原住民族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然而,对于台湾高山族人伦理意识发展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此前没有系统的研究成果。文章...
摘要:胡塞尔认为感觉材料或质素是依靠被动综合而被组织起来的,自我在其中并没有起到主动的作用,因此是“非我之物”。但它却与自我都隶属于主体的构造,属于主体的低端状态。列维纳斯却通...
摘要:为了使哲学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胡塞尔接受笛卡尔“普遍存疑”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悬搁,并通过还原找到了一个自明的纯粹意识,还以此为基点建立了先验现象学。为避免现象学陷入唯我论困...
摘要:萨特认为,胡塞尔早期的图像意识理论存在难以克服的理论困境,由此他在著名的《想象物》一书中借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对其早期的图像意识理论进行了思考和推进。萨特关于非现实对象的...
【哲学研究】摘要:胡塞尔《笛卡尔式的沉思》的“第五沉思”,其内容几乎是前四个沉思内容的总和,可见“第五沉思”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胡塞尔的“第五沉思”主要探讨交互主体性即“他人...
【摘要】现象学和辩证法融合的可能性及方式,是关系到哲学内在统一性的重大问题。萨特的基本经验是,自在和自为的非实体化、以包容了意识的实践作为“事情本身”、以活动和体验作为将外在的...
西方哲学研究【摘要】“超越”是最为重要的哲学概念之一,其意义之根本性决定了它的不可或缺性。超越有内在与外在之分,但外在超越才合“超越”一词的本义。超越首先意味着他者的绝对性和自...
内容摘要:现象学理论是西方现代主义的重要流派,伊格尔顿指出,“现象学是关于纯粹现象的科学”。其开创者胡塞尔主张的现象学还原方法和“返回事物本身”的态度,克服了自古希腊以来的主客...
[摘要]胡塞尔的时间现象学所描述的是一种时间性的原初生活意义,从构造时间对象过程的三个方面来探究生活意义可以有效地把握这个主题:作为内时间意识的原初之处的个体化问题域、作为意识...
摘要:康德的时空观念性理论是其批判哲学的基础,但它起源于前批判时期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尤其是对它的方法的批判。在这种方法批判中,康德区分了数学的综合方法与哲学的分析方法,...
摘要: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的解释是他自己的思想转向和形而上学之克服的重要环节。20世纪30年代,海德格尔与黑格尔展开了本质性的哲学争辩。从形式上看,争辩(Auseinanderse...
[摘要]伊林柯夫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把“意识”的起源和意识应归于何处的问题称为“意识难题”。为了解决“意识难题”,伊林柯夫批判地考察了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认识论,创造性地将...
摘要:萨特通过批判性地考察海德格尔关于“共在”概念的思想,认为海德格尔忽视了他人理论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即他人的他异性,由此萨特将他人的他异性置于意识的本体论之中,并揭示出我与他...
摘要:自我意识的结构问题是近代哲学的一个基本主题。黑格尔在1830年版《精神哲学》中提出了一个全然不同于康德以来的先验哲学传统的非对象性自我意识模型,即作为自我意识的自我感觉。...
在《精神现象学》中,怀疑主义展现出“方法-形态”的双重身份:一方面,它展现为“自身实现着的怀疑主义”,并且被规定为精神现象学的方法;另一方面,它展现为意识经验的形态之一,在“自...
摘要:作为当代欲望主体理论的代表人物,萨特与拉康在构建和阐发各自欲望学说的过程中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相似之处。二人理论最重要的共性便体现为对欲望主体及其伦理地位的确立和彰显。而在...
摘要:笛卡尔的“心物学说”由“心物区分学说”与“心物统一学说”组成,从而得出了“我思”的确定性特征,开创了近代的主体哲学。而胡塞尔现象学与笛卡尔哲学的关系历来分两种路径:一派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