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幸福问题是伦理学的重要论题。亚里士多德通常被认为是理性主义与美德伦理学的代表人物;密尔则被认为是感性主义与功利论的集大成者。两者的立场看似泾渭分明,但他们对幸福观的建构却...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美德;劳动;现代性困境[摘要]以艾伦·伍德为代表的英美分析学者断言马克思理论缺乏道德基础。然而,从实存论路向去考察马克思的理论,我们可以揭...
一美德伦理学自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学界复兴以来,日益成为现代伦理学谱系中的一支强势力量。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它对康德主义或功利主义的反叛有多“时尚”,也不是因为它向亚里士多...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是以目的善作为起点从而引出最高善幸福,而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目的善都是为这个最高善服务的。善就是符合德性的品质,就是说要想达到最高善幸福,人在实践活动...
摘要:自近代以来,我国的逻辑教育基本上沿袭西方的体例与内容,主要传授演绎与归纳。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助于学习西方逻辑知识,弥补国人思维之短板。但是,这种拿来主义和全盘...
【哲学】摘要:亚里士多德形式因是康德先验形式概念的重要思想来源,是康德把目的论与美学结合起来的理论契机。康德创造性地把亚里士多德实体理论中的形式因发展为先验形式概念,把形式因中...
摘要:在亚里士多德提纲挈领式论述中,灵魂与理智的关系蕴含着两种可能的诠释:一为主动理智甚或理智是外在于灵魂的独立实体;一为主动理智与被动理智均为灵魂之理智的能力表现。历经逍遥学...
[摘要]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幸福”这一概念有着较多笔墨的论述,由此形成了他的幸福论思想体系。长期以来,学界对其关于“幸福是否需要外在善”的回答颇多争议。本文通过...
[摘要]自古希腊以降,人类全部存在和生存意义都被锚定在不同的存在层面,这些不同层面的显现和拓展,反映了人类哲学思想的变化与历史进展的过程与层次,决定着当下每个个体存在的眼界和自...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phronesis)概念在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伽达默尔深入展开了对亚里士多德文本中实践智慧与技艺类比的诠释。伽达默尔正确提出了实践智慧...
摘要:“实体”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个核心范畴。莱布尼茨“单子论”的提出是对亚里士多德实体理论体系的改造和发展,恢复“实体的形式”的概念,使之成为基于形而上学的方法而抽象出来的...
摘要: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海德格尔从行动的本质出发,对思想进行了追问。思想是存在的思想,思想是存在让予之思,思想和存在是统一的。但是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随着存在的...
〔摘要〕理论界对海德格尔的柏拉图解释已多有讨论,本文对海德格尔的柏拉图解释提出了质疑和批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海德格尔把柏拉图解读为制造主义存在论的创始人;二是海德格...
摘要:阿威罗伊有关质料理智的观点集中在《论灵魂》短、中、长三种形式的评注中。三篇评注体现了他关于质料理智的四种立场:质料理智是灵魂的一种倾向,且与人类灵魂的想象能力相结合;质料...
[摘要]康德的自然形而上学是对西方形而上学的重建,他立足于“先验人类学”的眼光,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逻各斯)精神底下挖掘了背后隐藏着的能动的努斯精神。但除了“哥白尼式的革命”所...
摘要:朱熹伦理学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对于二者的相似层面的挖掘,廖申白、周辅成、谢晓东等人曾从静态的视角做出相关的努力,探索出相关的研究...
稷下学与诸子百家摘要:《管子·内业》提出人有两重心,一重是肉体、个体意义上的,一重是精神、普遍意义上。要想形成精神、普遍意义上的心,必须首先获得精气,使心成为精舍...
摘要:以《中庸》为代表的儒家伦理思想建立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之上,主张人的伦理价值属性从根源上是由天道所赋予,天道本身的“中正”决定了人们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的合理性。儒家伦理思想...
摘要:孔子仁学是中华传统的根基,西方的亚里士多德是西方传统的代表,两者的比较能够明晰东西方的根本差别。在个人的发展、德性的要求、正义的需求、好学、训练等问题上,东西方的见解并没...
摘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的非自足而又追求自足是城邦存在的基础与发展动力,与此类似,荀子认为,人的非自足性是需要圣王之治的一个原因。亚里士多德的自足城邦需要以节制为前提,较易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