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荀子思想的研究脉络中,对“群”的阐释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晚清时,严复首先将荀子之“群”阐释为广义的社会学思想,其后康有为、梁启超又借此将清末兴起的“群学”赋予西方政党...
【哲学研究】关键词:荀子;解蔽;治气养心;为己之学;精神修炼摘要:在以“养心”为目标的“心术”当中,荀子所看重的,首先是心能“知道”与如何“知道”。这对等于获得理智德性的精神修...
[摘要]本文以简略的方式描述了儒学变迁的逻辑进程:孔子立足于“原事”“原情”“原人”引申出价值理想;战国时期,“原人”的蜕变而有形上学的建立;汉唐宇宙论把价值追求往天地宇宙挂搭...
摘要:先秦儒家认为,道义在人类的价值体系中具有绝对的优先性,道义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价值源泉,也是评价社会政治生活的最终依据。道义优先贯穿于先秦儒家的义利、王霸之辨,先秦儒家根据道...
摘要:在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体系中,荀子的法哲学思想体系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荀子继承了孔孟之道,同时将百家思想融为一体,提出了具有特色的“隆礼重法”的思想体系,...
摘要: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其中孟子的道德理想主义之心性儒学、荀子的政治理想主义之政治儒学,被认为是最具影响的两条儒学进路。孟子的进路重在儒家伦理学建构,荀子的进路重在儒家政治学...
摘要:荀子从“凡以知人之性也”出发探讨了知识的源起,以“化性起伪”为动因,通过“征知”的路径,揭示了“物之理”,最终达到“制天命而用之”的知识论目的,形成了系统的具有文化哲学意...
摘要:对于生活共同体或人类共同体,荀子与先儒或先贤在价值、礼俗、制度三个层面都有相当的共识,与很多先儒一样推崇仁义道德等人类普遍价值,重视礼俗或礼乐的涵养与规范功能,强调制度或...
摘要:在《解蔽》一文中,“知道”是“解蔽”的前提,“解蔽”是“知理”的前提。若将“知道”与“知理”都看作与认识相关的行为,而“解蔽”是产生正确认识的前提,那么《解蔽》一文便存在...
摘要:孔子的社会福祉思想主要有:“大同”理想,以德以礼、宽猛相济的治国方略,重民、爱民、富民、教民的主张,有教无类,重视环保等。孟子的社会福祉思想主要有:“民贵”学说,主张“仁...
整理者按:本文根据周谷城先生1988年手迹稿本整理而成,该手迹稿文字(整理者自藏件)未见刊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的全十六册《周谷城全集》亦未收录之,本文当为周谷...
摘要:伍非百对古名家篇籍《中国古名家言》的校释与研究,一以贯之地执行着对比法,不仅得到了一些新颖、独到的见解,也系统化了其名学思想。其运用的对比法主要有“对比校释而择优选之”“...
摘要: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继承了孔孟“人治”的政治思想,主张在政治实践中“选贤举能”。但另一方面,荀子这一主张背后隐含着自我荐举的政治企图,表明了他“人治”思想的条件性...
摘要:近代以来,国内外学者逐步展开了对先秦儒家心学的研究,许多论著都有涉猎,不过已有研究或是还不够深透、较为零散,或是存在不少误读误解,或是尚未上升到心学的自觉高度,或是未能完...
【编者按】近年来,荀子思想受到学界重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日益认识到孔子之后,荀学也是形塑儒学主流传统的核心思想资源;但过去因为狭隘的道统意识和判教性叙述的误导,对荀学的研究...
[摘要]后儒对荀子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性恶论”。荀子论人性的结构,强调人的实存活动及其情欲要求必受制于心知及其抉择之支配,据“心之所可”以规定其实现的途径与行为的原则,由之而...
【摘要】中国逻辑史界的中国逻辑研究既有名称的不同,又有研究内容的差异,主流的中国逻辑观念是以西方传统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为参照的。如果将先秦逻辑确立为一种“正名-用名”论证类型,...
【摘要】学界对荀子的“大清明”观念一直研究不够,但此观念实蕴含着荀子哲学的一个关键问题:由认知之心是否可以通于道德和政治?本文通过详细疏解先秦秦汉对“清明”一词的使用,指出该词...
□中华德文化研究□摘要:自孔子而及孟荀,先秦儒家论“怨”思想并非“君子不怨”的单一命题所能概括,而是展现出学派思想的复杂性与赓续性。《论语》论“怨”本就自成体系且着眼“无怨”与...
[摘要]汉武帝时影响千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变革,将儒学推到国家根本指导精神的地位。这一事件之所以会发生,和春秋以降儒学的“显学”化影响有关,更决定于儒学本身的人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