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荀子是儒家思想重要代表人物,对儒家思想又有所发展,而在人性问题探讨上,荀子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更强调后天环境教育对人的影响。荀子的人性论是中华民...
摘要:在轴心时代的中国,荀子对社会控制思想构建了完备的系统。而在西方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是与荀子最具可比性的思想家。荀子建立了从上层统治者的德化、礼义教化、政令规范、刑罚制裁四...
【文化观察】摘要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中,本土化不断成为社会学人关注与着力的方向,中国社会学的起源与绵延之争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群学这一始于荀子的学说,经由严复结合西方社会学...
导读:本文包含了先秦儒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儒学,先秦,儒家,荀子,董仲舒,古希腊,仁政。先秦儒学论文文献综述写法刘丰[1](2019)在《从《...
【儒佛道与地域文化】主持人:李承贵[摘要]20世纪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以佛教唯识学释义诸子人性说的学术现象,唯识学者们阐释诸子人性善恶问题时产生了分歧。待辨析处有三:其一,针对孟子...
博士硕士论坛[摘要]冯契在《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中对“美”和“审美理想”的认识有自身的独特之处,他从美感与快感的关系入手谈美,认为快感是感性的,主观的,来源于外在感官;美感是自由...
摘要:儒家将修德视为君主治国乃至成就一切事功之本。孔子再三强调君主德行垂范,以道德修为而使天下归心。孟子认为人性其善端可引导扩充为现实道德,荀子对人性中可能致恶的本能欲望进行自...
【哲学与当今世界】摘要:德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它具有美好的性质,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功能或地位,是成人的基础。在其来源上,有人认为德来自于天,属于天性,如孟子等;还有人相信...
[摘要]《荀子》的孝道思想整体上体现了以国制家,政治优于伦理的儒学立场,但其中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张力在《荀子》不同篇章中存在细微差别:《宥坐篇》之前,伦理与政治之间的张力被赋予宏...
摘要:《周易·象传》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象传》指出,具备正确的道德态度是德性形成的起点,恪守严格的德性项目是德性成就的途径。而伦理道德的培养不仅能够成就理想的...
摘要: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皆是围绕人性之界说、根源以及善恶问题形成的。在孟子的观点中,人与生俱来的四端、四心为人性,人性本善,义理之天乃其根源;在荀子的观点中,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
【伦理研究】关键词:恶;性;情感;儒家摘要:恶既是现代语言,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概念。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恶是由物理性的人性所自发产生的一种情感,即厌恶、恶心。由厌恶的动作逐渐形...
[摘要]不了解人类、人类社会的来源,要想说清、解释人的人性与兽性是困难的。本文指出了人类、人类社会及道德的来源,分析了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以及本质属性。提出了人的本性的核心是...
摘要:先秦诸子关于人性论的探讨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例如:荀子“性恶论”中天人相分的天道观、化性而伪等思想内涵,在物质富足道德却出现滑坡的当代社会,极具现实意义。研究先秦思想...
[摘要]荀子关于人性的观点被学界广泛地定义为是一种“性恶论”,在这样的一种人性论的基础之上提出的自然而然地便是人需要“他律”才能回复道德的这样一种观点。事实上,荀子被严重地误读...
摘要:儒家对人性的阐释,从早期的人性善恶之辨,走向后来的人性善恶互具的圆融,是一个过程。人性之争的理论旨归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教人向善,培育圣人理想人格。基于对人性善恶不同的预设,...
摘要:“责任心”和“美德”都是先秦儒学的重要概念,但二者之间存在微妙而本质的差别。“责任心”意味着一个人有意识地确保自己履行职责。孔子、孟子和荀子都讨论了“责任心”的问题,尽管...
摘要:“饰”字本非严格的学术概念,但《荀子》中却频频出现,且内涵不一,有在客观意义上作修饰解,有作对邪说奸言之掩饰解,但更多的是描述“礼”的文饰功用,即“饰别”与“饰情”。人、...
摘要:儒家的真道统应该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子夏、穀梁子、荀子、孟子。由于孟子是从子夏、穀梁子这一派学习,独立出去后恢复或重建了子思之学,所以...
摘要:清华简《保训》以文王训诫太子发之形式叙述先秦“中”之传授谱系,学界多有讨论。今重新解读清华简《保训》文本结构与思想内涵,可见此篇中文王所述“中”之传授分为两部分,各有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