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古代中华文明是秦汉政治制度和孔孟义理精神的有机结合体。唐以后佛教、道教由对人心的掌控而对儒教的文化地位与价值影响带来冲击,激起所谓"夷狄之法"与&q...
论文摘要徐复观认为中国文化乃是关于"心的文化",并将心的文化定义为形而中学。形而中学以人为主体准则之基础,以心为理论建构之根本。形而中学主体心性包括三重维度...
【内容摘要】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社会思潮,在中国沉渣泛起,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历史观念。运用共词分析对历史虚无主义研究文献进行高频词统计,构建社群图谱...
●社会管理研究[摘要]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与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的空间联系及其网络结构进行剖析,研究发现:人口流动网络整体布局呈现不规则“六边形”结构,自东南沿海向西...
提要:20世纪后半叶在东西方两度兴起了“禅学热”,回溯中国历史,宋明时期儒家学派中也出现了调息澄心禅坐,援禅入儒的文化现象,两者皆非宗教现象,而是一种偏重于身心修养的文化现象。...
[摘要]北宋文人苏辙与佛教的关系较少为人关注。其实,苏辙奉佛虔诚笃实,尤其对《楞严经》体悟深刻透彻。《楞严经》的独特义理化解了苏辙的身心之痛,并对其文艺思想产生重要影响。苏辙注...
·哲学传统研究·摘要:中国佛教把心性问题的探讨提升至本体论的高度。“心体”“理体”是中国佛教心性论建构其形而上学体系时最为重要的思维层面。以心体为基...
摘要:与古希腊哲学家的认识论起源于智慧不一样,中国儒家特别是孟子认为认识起源于人心,因而具有自然的认知能力和公平的伦理品质;通过“尽心知性以至于命”,塑造出中华民族精神的伦理特...
摘要:吕惠卿《庄子义》一书以儒学家的视角对庄子思想进行了阐述与发挥。其中关于“心性论”的探讨集中了儒道合一的思想,其以“心”为孟子心性论与庄子心知观的融合,以“性”为庄子“性德...
摘要:中国现代美育话语的发生,是西方美学引进的结果,这一西学脉络已成为国内学界的共识。然而,也应该看到,中国现代美育先贤引进西方美学的动机、接受西方美学的路径、阐释西方美学的方...
[摘要]长期以来,儒家法先王思想被学界定义为一种政治思想,这种认识忽视了心性之学在儒家思想中的根源性地位,割裂了“内圣外王”的整体结构。儒家法先王思想在本质上属于心性之学的范畴...
古今论坛摘要:从先秦思孟学派到宋明儒学,再到现代新儒学,心性论一直占据着核心和枢纽的地位。牟宗三在康德道德哲学的参照下,清楚地揭示了儒家心性论中所蕴含的道德主体性观念,但他同时...
摘要:如何把握荀子与宋明理学的关系、看待荀子和朱熹之间的思想关系,是儒学思想道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牟宗三、李泽厚提出“荀子与朱子类似”、“朱熹是荀学”的论断。如此将朱...
[摘要]“君子观”作为儒家学者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自孔子时代已延续至今。作为南宋初年杰出的理学家,胡宏对君子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继承与发展孔子君子思想的基础上,胡宏将富...
[摘要]内丹修性,常用心猿意马为喻,其实早期是以牛为喻,并用牧牛来喻修心。用牧牛喻修心,最早出自小乘佛教经典,中国禅师由此而衍生了用《十牛图》来表示明心见性的修道过程。道教内丹...
孙中山的心理建设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王静霍涌泉宋佩佩张心怡杨双娇柏洋(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710062)摘要心理建设思想是孙中山革命和建设理论的重要内容。目前,学术界对孙中...
摘要:冯契细致考察了中国传统心性论思想。冯契认为,“心”指心灵,即人作为精神主体的自我;“性”指人的本性、本质,包括天性和德性,人性是由天性发展为德性再复归自然,天性与德性融为...
摘要:黄宗羲批评罗整庵对朱子理气论的修正,从而导致“天人不一”的观点。黄宗羲的思想属于心学和气学,而罗整庵则应定位为理学转向气学的理论型态,两者的思想体系略有不同;虽然二人皆有...
导读:本文包含了心性哲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性,哲学,孟子,儒家,礼乐,文化,传统文化。心性哲学论文文献综述写法陈志伟[1](2018)在《情...
哲学研究[摘要]牟宗三是南宋以降第一个深入诠释胡宏哲学的学者。他对胡宏哲学的研究,一方面发掘了这位默默无闻的哲学家的独特价值,一方面又成立“五峰蕺山系”,指示出宋明理学中的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