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战国楚竹书为研究先秦学术思想史提供了丰富材料。楚竹书对个体的强调,对君子的社会关系即“人伦”的要求显示出逻辑上的承继性。楚竹书所见战国儒家政治理想中通过君子个体到家族伦理...
按,以上幾種解釋放置在文中並不妥帖,皆有可疑。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順道》:“中請不,執一毋求”,相似語見《管子·勢》,作“中靜不留,裕德無求”。...
摘要:老子《道德经》论道,常常是通过间接的事物来暗示,以有形来表征无形。该书第十五章乃是要讲如何“保道”,但老子不是一开始就讲抽象的道理,而是从古代修道之士的情状入手来展开。一...
摘要:韩非法治学说所追求的目标是多层次的目标体系,包括基本目标、核心目标、终极目标。韩非法治学说的基本目标是富国强兵,认为富国强兵的关键在于农战,要设计出“利出农战”的制度;在...
摘要:庄子特具诗人与艺术家的精神气质,对审美旨趣、艺术真理和自由创造持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庄子》从无的玄思、鬼出神入的自由创造、物化的精神境界等诸多方面,涉及了哲学沉思与艺术真...
·思想史研究·摘要:《易》之“三才之道”即天人合一之道多为学界所重视,而其“神道”思想却多被忽视。实际上,“神道”是《周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与天道...
摘要:中国现代美育话语的发生,是西方美学引进的结果,这一西学脉络已成为国内学界的共识。然而,也应该看到,中国现代美育先贤引进西方美学的动机、接受西方美学的路径、阐释西方美学的方...
[提要]孔子将“孝弟”当作仁本。过去人们过分地重视“孝弟”的行为性和规范性,而忽视了“孝弟”的情感性,从而使得儒学的发展走向教条化,逐渐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本来面目。实际上,仁作为...
摘要:在儒家“道统”传承中,子思承其祖说,学于曾参,传之孟轲,上承中庸之道,下启心性之论,被誉为“述圣”。结合传世文献与郭店儒简所涉“子思学派”思想,可见其传扬儒门宗旨,亦长于...
摘要:“子思之儒”的文本创作与思想主张中有着三条明确的学术理路:在学术思想的继承方面,将孔子思想条理化、体系化、形而上化是其重要的学术理路;通过在思想观念形成的时代因素方面,引...
摘要:《庄子》里有很多关于行家绝技的描述,其中行家高手们对自己驾驭整个技艺活动的感受难以用语言传达,是庄子关注的一个重点。波兰尼同样是通过技术操作,揭示出了人类认识活动中的默会...
摘要:元十行本在明代至少经历了正德六年补版、正德十二年补版、正德十六年补版、嘉靖三年补版和嘉靖重校修补五次修版,其中最大规模的一次是嘉靖重校修补。嘉靖重校修补不但大量更换原已破...
摘要:儒学史上存在两种性善论:界定本体的性善论与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回归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历史地检讨这两种性善论的学理得失,可以有效地促成儒学义理的更新转化。作为最原始的性善论...
摘要:老子在对天文历法规律进行形而上化的基础上,总结发展出了“太一”“道”等思想,以及“灵”“知”“吹”“用”等独特观念。他的弟子关尹子等对此多有所继承与发展。庄子对后者的“太...
摘要:“在宥”是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庄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逍遥游”张扬的是个体意识和精神品格,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宥”不同于“逍遥游”,体现了庄子在人...
[摘要]笔者结合与林安梧教授的对话及以前的拙文,再次探讨天人合一是否为儒家所独有的问题。林文及许多同类文章的问题是缺乏对“天人合一”等相关术语和概念进行精确的界定,笔者对此进行...
摘要:《老子道德经章句》与《老子想尔注》,运用章句的形式对《老子》思想进行了宗教性改造,注释时分别采用了重修辞、塑形象的文学策略,使深奥抽象的老学思想变得浅显易懂,有力地推进了...
【哲学研究】摘要:“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多被解读为人与自然的合一。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指自然的“天”,而是指人格化或言神格化的...
[摘要]儒家哲学的根本问题在于解决个体与全体、整体的矛盾关系,它以伦理生活、道德实践为基础,追求情感融通的实质普遍性,而不同于侧重理性认知的形式普遍性。儒家以亲情为根本展开其情...
[摘要]“天人合一”“忠恕之道”“家国一体”是儒家传统文化中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与国家关系的重要思想。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天人合一”“忠恕之道”“家国一体”思想,既需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