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诛少正卯”之史的真假是个有争议的话题,至今仍然没有定论。历来肯定者的论述中,存在没有完全驳回否定论的主要“依据”、没有解释史料中关于因少正卯讲学而使孔门“三盈三虚”...
摘要: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恰逢中国社会转型急剧发生,其中农业文明爆发性增长、封建社会日渐式微并呈现出瓦解态、天下纷争恶性演化和世风日下道德迷失等构成了孔子学说得以发生的主体背景。...
摘要:20世纪对于杨朱的研究,大致有两个方向:第一,杨朱学派传承关系的研究,以蒙文通、郭沫若为代表,把詹何、子华子、魏牟、陈仲、彭蒙、田骈、慎到以及宋钘、尹文等人列入杨朱学派,...
■哲学摘要《周易》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智慧宝典,是儒家治国安邦、人生哲学的珍贵经典。《周易》之道是阴阳互依、互动之道,是一种与科学思维不同的玄学思维:“道”的微妙就在于从“”这...
摘要:宋儒在建构《四书》学的过程中,以《四书》学去整合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想。士人思想的道统与君主权力的政统之间,一直存在严重矛盾。儒家士人推动的《四书》思想整合,引发了长久...
【语言与文化】摘要德国传教士卫礼贤的《易经》译本是其译介中国典籍的巅峰之作,被公认是最出色的西方语译本之一,出版后在德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成为西方社会了解...
【文史论苑】摘要《庄子》中论及“寓言”概念的《寓言》与《天下》两篇,疑皆非庄子所作。寓言在《庄子》中的作用,亦非如《寓言》篇中所写般是为使读者更加信服。而是因为庄子认为“言不尽...
摘要:作为儒家的最重要经典,《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君子这一概念贯穿始终,可见其地位之重。孔子以“德”诠释君子,君子于是...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谈到:“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政德事关国家政治生态及社会道德的建设,对个人的立身、从政以及社会道德建设都发挥...
摘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庄子的自由观不只是局限于现实生活的自由,他同时强调人本身的主观性,自觉能动性,他所理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纯粹的人应该适应自然、屈服于自然或统治自然、...
“四书通讲”(四)夫子传道任何伟大的哲学思想与宗教信仰,无不涉及对形上之“道”的终极追问,也都会面临一个“弘道”和“传道”的问题。作为春秋末期最大的学术思想共同体,孔门或者孔子...
摘要:韩非子吸收和发展了老子“道论”思想,把自然界的规律分为“道”和“理”,以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为基础形成了其独特的辩证认识论。关键词:韩非子;认识论;道论一、韩非子认识论思...
青年在场Youth古典的回响与未来的文学主持人:刘大先先秦诸子中荀子一般作为儒家代表之一,但在公众阅读层面远谈不上了解,《史记》中将他与孟子合传,但无疑一般印象中他更合适与韩非...
一“江湖”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大宗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句话是说两条陷于陆地干涸困境的鱼,只能互相吐沫苟延残喘,庄子于是感慨道:与其如此,不如在...
摘要: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便利与力量之外,也带来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环境污染,新型疾病,这些都伴随着技术与人伦的对抗。因此,对技术文明的反思迫在眉睫,这就需...
【传统文化】摘要儒家源于远古王宫中司徒官职,儒学源于远古“天下统一的道术”,这个历史渊源使儒家和儒学先天就具备了“经世致用”和“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这也是儒学区别于古代其他学...
【传统文化】摘要历来,人们对孟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仁政思想、民本思想和性善论方面,同时看到了孟子思想与当时所处年代的乖离。本文将从与时俱进的观点出发,对孟子思想中的迂阔性进行...
我们都知道老子写了一本《道德经》,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书中蕴含的大智慧,至今无人敢说超越。那么老子的智慧是从何而来的呢?《道德经》中到现在也不能说是过时的超前理论知识,又是从哪...
摘要: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在其著作《庄子》一书中对生死问题持豁达乐观的态度。《庄子》在生死观中一方面提倡生死一齐与生死自然,认为生与死都是自然循环的一部分,借此以消除人们对...
摘要:孝道思想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对中国和日本的思想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十四孝》作为传播孝道的重要书籍,在日本能够历久弥新,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江户时代作为《二十四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