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一阵子,墨家风头不小,几乎与儒家并驾齐驱。墨子力倡“兼爱”“非攻”之说,鼓吹博爱,反对战争,“正能量”满满!他终年奔走于诸侯之间,目的只有一个:抑强扶弱、排...
摘要:《论语》中“信”的思想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格健全的必备品质,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更是立国立民的根本。“信”是“...
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个章节里开篇就提到了这句话:“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与身孰亲”是什么意思?“名”就是名字的名,名誉、名位、名声都是这个名,与身体相比哪...
摘要:《论语》作为孔子政治哲学的最重要文献,若干章句的理解却充满歧义,影响到对全书整体思想的把握。如果我们尝试从政治哲学层面释读有歧义的内容,既可准确把握编者原意,做出合乎逻辑...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由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西方先进文化三者的精髓杂糅而成的。儒家文化的共同体思想展开为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先秦儒学中的大同世界作为一种政治共同体...
【哲学研究】摘要:先秦文献中有大量关于伊尹的记载,伊尹也成为诸子依托的对象,但其中最推崇伊尹的当属黄老学。通过对《吕氏春秋·先己》、帛书《九主》、清华简《汤处于汤...
内容提要道家哲学概念“自然”与早期希腊思想史料里的重要语词Physis之间的异同耐人寻味:无论先秦道家还是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家,“自然的发现”都是“哲学突破”的重要标尺之一;...
内容提要“自然”是老子之“道”的属性,这是一种后起的说法,其依据很大程度上来自河上公注本的“道性自然”。《老子》不言“性”,“道性自然”得以成立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至少需要三...
内容提要作为道家核心术语的“自然”,虽然内涵复杂,其意项变化却有个基本趋势,就是从事物不被外力强制的“自主”,走向非制作的“天然”,再走向道作为法则秩序的“必然”。由此,我们将...
摘要《老子》第五十九章“莫若啬”一句学者理解有分歧,根本原因在于《老子》形成之初本不分章,通行的王弼本《老子》的分章造成了一些文脉割裂的现象。《老子》第五十九章章首的“治人事天...
[提要]基于藏汉地缘空间结构上的便通性、民族生理学意义上的亲缘以及汉藏语言系统的共性,历史上历朝历代的中央政府通过多元渠道,尤其是儒家教育政策的实施,将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儒家...
·人文视野·哲学·宗教摘要:周初的礼制设计,“子”爵是小诸侯的爵位,春秋时代华夏小国之君和蛮夷戎狄之君,都被华夏大国贬称为“子”;而华...
·人文视野·文学·语言摘要:《周易》中的“东北”“西南”“南”等空间方位包含有神话内涵,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称其为神话空间观念。在神话空间...
[摘要]孟子“乐育英才”终极目的是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人格修为和对道统的自觉承续,通过对“天下英才”的教化及其在社会中的德行实践,使整个社会趋于人伦有序和道德纯善的境...
[摘要]“无用之用”这一概念包含着“无用”与“用”之间的矛盾。“无用”必然对每一个从中显现出来的“用”进行否定,从而保持自身为“无用”及其开放性。因而,作为一个自相矛盾的概念,...
[提要]本文总结了通俗易懂、便于实践和应用的儒家观点,以助力小微企业发展,为大中企业保驾护航。提出个体户和企业家应身体力行“好学成仁”、“见利思义”、“以人为本”、“人无信不立...
摘要:以王弼本《老子》为底本,以楚简本、帛书本为参照,探究得出“有”和“无”的关系应是并列、相生,“有”不能凌驾于“无”之上,“无”也不能凌驾于“有”之上,二者更不等同于“道”...
摘要:中医药院校《论语》课程的设置,可以实现通识教育的3个主要功能。首先,孔子人格的影响及语言教导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格。从孔子对于一些事情的处理中,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
摘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关尹子的思想在《吕氏春秋》中被概括为“关尹贵清”。在哲学上,关尹子的重本重道与清净无为的主张,虚静自守的内心状态,使他能够真正做到无欲无求、完...
摘要:作为语录体著作,《论语》一书记录了孔子及其众多弟子的言语和行为,较为集中地展现着先秦儒家的思想理论,呈现出高明博厚、气势恢宏的君子气象。作为内在心理诉求的“仁”与作为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