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力:论《论语》中的孔子形象——以“师”字释义为例论文]()
摘要:《论语》由于不是孔子亲自著书立说的著作,而是作为语录,被其弟子汇集成册。因此,《论语》中的逻辑性不是很强,段落之间的联系也不是很紧密。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也恰恰如此。但是...
![王培星:浅谈《老子》中的修身智慧论文]()
摘要:《老子》一书包含着丰富的修身智慧。本文从“知雄守雌”、“无为而无不为”、无欲无私和“虚静”几个方面,论述了《老子》中的修身之道。关键词:修身;知雄守雌;无为;无欲无私;虚...
![高哈尔·吾斯汗:浅析《论语》中孔子的君子观论文]()
摘要君子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数千年的发展和变迁中,伴随着文化的演变非但不曾失传或弱化,相反更加丰富与立体,成为中华民族广泛接受和奉行的价值判断。它作为儒学为主的中...
![王海燕:韩非的治理思想论文]()
摘要:作为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吸收继承了老子“道”的思想,将道家之道与法家之法结合,为君主一统天下、成就霸业创造了条件。本文将从政治层面、经济层面、生态层面三个方面阐述韩非的治理...
![周天宇:从是否“有所待”着眼解析《逍遥游》论文]()
《逍遥游》本身是庄子及其弟子所著《庄子》一书中的经典篇目,位于《庄子》篇目首位是全书的开宗明义之作。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选用了《逍遥游》一文,虽为节选片段,却将庄子本人提出的...
![刘鹤:董思靖《道德真经集解》中的庄学精神论文]()
[庄子·道家·道教研究][主持人按语]本期刊发的文章中,刘洪生先生对成语“东施效颦”的考辨,使人想起“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典故。同一物...
![刘牧青:变与不变论文]()
变则生,不变则亡!这里的所谓“生”是生存,指艺术生命的可延续性,能传承,可发展;而“亡”则指结束,终结、没有发展和继承的艺术生命。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当艺术修行到一定时候总会想到...
![吴宝红:荀子的情理共生理论研究——基于人的自我实现的视角论文]()
摘要:在荀子思想中,人是具有独特结构的多维度的与万物相通的情理共生的存在。然而,情感欲望和理性并不是天生就能和谐相处,它们经常处于一种张力关系中。若要使好义之理性心胜于人的感性...
![刘凤侠:《论语》中的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研究论文]()
摘要:《论语》作为一部传世经典,其中蕴含的很多传统道德规范影响至今。本文在研读《论语》的基础上,采取“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原则,对其中的中国传统道德规范进行梳理,归纳,提炼出...
![葛跃辉:气化阴阳:先秦时期儒家道家“气”论异同论文]()
【文化哲学】摘要“气”概念在先秦儒家、道家有两种不同的阐释路径,儒家更多把“气”与人相连,着重谈“养气”,但其“养气”往往与仁义相关,赋予了“气”仁义的色彩,由此,“养气”又与...
![李清泉:逍遥的贤者—庄子论文]()
多读一读庄子的书,能够让我们更理性地把握好未来,多一分逍遥的味道。文化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一个人面对生命的态度,即一个人如何理解生、如何面对死、如何在昙花...
![陈莎莎:论《管子》的治国思想及其现代启示论文]()
【摘要】《管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以管仲“相齐”为参照点,进而对治国经验进行总结的一本经邦治国的奇书。它以“富国强兵”为战略目标,以“民富”“民强”为战略基础,以“德法并举”为战略...
![范弘泽:浅析《论语》中的美学价值论文]()
摘要:《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其中蕴涵了重要的美学价值。孔子以“仁”“礼”“乐”来丰富自己的美学理论,又将其理论实践于人、社会、自然界的方方面面。在对《论语》中的美学价值的研...
![李素军:老庄天道观下的全主体性生存构建论文]()
【内容摘要】道家哲学中,“天道”具有本源超越性、具象显现性和多元流动性特征,“人道”以“天道”为本,是“天道”在具象世界的显现,老庄据此构建了在“天道”统贯下的人之全主体性生存...
![赵淑惠:读《道德经》品廉政文化论文]()
灵宝市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因名人、名著、名关而闻名。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辞去官职,出关西行,时任函谷关关令尹喜一日朝东而望,忽见紫气冲天,...
![朱清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原始儒家生命精神的关系论文]()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固有的精神根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原始儒家生命精神在中华大地上绵延传承几千年,...
![王霞:庄子与莫尔生态政治思想的共性——《庄子》与《乌托邦》之比较论文]()
摘要:庄子与莫尔虽生活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但他们的生态政治思想却有着共性。庄子遵循道之本体,提出物无贵贱;莫尔则倡导公民平等、与物和谐。虽然他们勾画的社会制度及政治理想不尽相...
![韩述:《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疏证论文]()
摘要:《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章对孟子“人性论”的理解非常重要,但此章历来难解,而前两句尤为难解。难解的根源,在于段落独立、词义不明。“故”、“利”二字,众说纷纭,前贤注解已多...
![孙永为:试论老子“朴”的哲学意义论文]()
□哲学与文化思想研究摘要: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老庄提倡“复归于朴”的救赎之路。“朴”在最高层次上作为“道”的存在形态,是对“道”体...
![刘洪生:东施效颦“误”——解释者的权力论文]()
摘要:成语“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天运》篇。在原典的寓言故事中,并没有“东施”之称,而仅称“里之丑人”。“颦”字也是写作“矉”,而且并非仅仅作“蹙额”解,准确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