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修养是否必须以物质富裕为前提?先秦儒家对此表达了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我们可以将此解读为早期儒家的“富德两难”问题。对此问题可以提出四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即分别主张:(一...
摘要:《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框架,实乃一套“全值逻辑”,即穷尽全部可能性之逻辑。以此为背景,吾人讨论“公共哲学框架”,也许...
摘要:《庄子·逍遥游》“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有其深刻的寓意,它关联着对自由主体与自由秩序的理解,但历代对之的解释颇多分歧,这一分歧集中在对尧与许由二人的态度上,...
[摘要]古代中国对分配正义思想的讨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家群体基于人的尊严,主张每个人的生存需求都应受到一视同仁的人道对待。在儒家的分配理念中,承认平等与...
摘要:“身”是贯串《老子》第十三章的一个关键字。章首的两个命题应句读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后一命题是以“身”之为祸患来例证“贵”之为祸患。紧接着,老子转出无身即贵身的...
[摘要]《论语》“就有道而正焉”的“道”,长期以来一直被解释为“道德”之义,若深入研究孔子“道”的蕴含,发现“就有道而正焉”的“道”当指孔子所向往的“文武之道”,即“周道”。孔...
摘要:仁与礼是孔子思想的最深内核,同时也是他生命最高追求的一体两面。落实于个人修养,这“一体两面”又可具身化为外表的“容仪”与内心的“爱人”,合而言之即春秋君子所普遍追求的“威...
[摘要]《庄子》哲学的伦理进路,从“安命”发端,中经“内重”修养,归宿于“逍遥”的伦理践履。“安命”是要人们在伦常中,认识命运的必然性而主动遵行。“内重”即注重内心的伦理修养,...
摘要:近代以来,国内外学者逐步展开了对先秦儒家心学的研究,许多论著都有涉猎,不过已有研究或是还不够深透、较为零散,或是存在不少误读误解,或是尚未上升到心学的自觉高度,或是未能完...
摘要: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是理解和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将幸福确定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使关于幸福的讨论成为一门显学。作为一门实证科学,积极心理学采用较为完善的实...
【编者按】近年来,荀子思想受到学界重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日益认识到孔子之后,荀学也是形塑儒学主流传统的核心思想资源;但过去因为狭隘的道统意识和判教性叙述的误导,对荀学的研究...
[摘要]后儒对荀子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其“性恶论”。荀子论人性的结构,强调人的实存活动及其情欲要求必受制于心知及其抉择之支配,据“心之所可”以规定其实现的途径与行为的原则,由之而...
摘要:关于孟子在儒学史上的地位,中唐之前是“孟荀”并称,但唐初已经有尊孟的倾向。韩愈尊孟,代表唐中后期士人尊孟的学术动向与社会需求,他大力推崇孟子思想,认为孟子是传承孔子思想的...
·思想史研究·摘要:内在超越是现代新儒学面对中西、古今之变提出的关于儒学宗教性、超越性思想的重要概念,它认为天道既是超越的、绝对的存在,同时又内在于...
【摘要】中国逻辑史界的中国逻辑研究既有名称的不同,又有研究内容的差异,主流的中国逻辑观念是以西方传统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为参照的。如果将先秦逻辑确立为一种“正名-用名”论证类型,...
摘要:《文子》基于“反者,道之常也”的逻辑来认识社会发展。道动的必然结果是无为之世的结束和有为而治时代的到来。法是有为之治下圣人依据自然人性的人文建构,它以道为最终本原、以义为...
摘要:新近面世的清华简(捌)《治邦之道》,整理与研究者均认为合于墨家思想。细绎该篇简文,“治邦之道”这一题旨力斥治国“在命”的观念,既印证《墨子》一书《非命》篇的非命强国论,也...
【摘要】学界对荀子的“大清明”观念一直研究不够,但此观念实蕴含着荀子哲学的一个关键问题:由认知之心是否可以通于道德和政治?本文通过详细疏解先秦秦汉对“清明”一词的使用,指出该词...
远方,应该就是有梦想的地方吧!小时候,我总希望有漂亮的鳍片和尾巴,像轻灵的蓝鲸一般,遨游在海洋里;希望有一双翅膀,像鸟儿一样从平川大海飞到崇山峻岭。我向往远方,远方,应该就是有...
【摘要】科圣墨子认为技术之“巧”应符合兼相爱交相利的天志之“义”,才会成为君子兴利除害的有力武器。但技术又存在着风险,如何避免技术之风险是一个需要破解的难题。义巧关系、巧拙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