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性自命出》中,“性”是一个核心概念,它与“天”“命”“气”“情”“心”“物”“学”“教”等外缘性概念共同构成一个层次鲜明、内容丰富的立体架构。其中,“天”以“命”为中...
公元前210年,由赣榆人徐福所率领的以寻求长生不老药为理由的大规模东渡事件,虽然过去了2228年,但是徐福东渡对日韩文化的影响和文明的进步至今余波犹存。当今国内学术界对徐福东渡...
摘要:《吕氏春秋》是吕不韦招集宾客而编写的著作,也是混杂综合学风的代表。其“贵公”篇继承先秦“公天下”思想,把周公当作“公天下”的典范,对其推崇备至;“当染”篇与《墨子&mid...
·文学研究·摘要:在《论语》里,天命意识占有重要的地位。学界对于孔子天命意识的看法众说纷纭。《论语》中孔子具有比较模糊矛盾的天命意识,并且尚未形成系...
摘要:《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一书是优秀的茶道哲学典范著作。本文从开拓新兴的茶道哲学的学科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着眼,将著作以大气高远的天地为红线,以品茶养心、事...
【特约稿·周秦文化与青铜器】[摘要]孔子出身于儒业,承认神灵的存在是儒生的先决条件。然而在贵人轻神的周代文化氛围中,他敬鬼神而远之,对现实人生更加关注,从而创立了...
摘要:在《解蔽》一文中,“知道”是“解蔽”的前提,“解蔽”是“知理”的前提。若将“知道”与“知理”都看作与认识相关的行为,而“解蔽”是产生正确认识的前提,那么《解蔽》一文便存在...
摘要:《庄子》中记述孔子言行二万余字,是精深认识孔子全人的富矿。而古今学界多以其门户之见,尤其是对“寓言”一词的误解,一向予以轻忽。兹就庄子学术渊源系老子与孔子的双兼祧,尤其是...
摘要:《论语》中记载孔子批评管仲不知君臣之礼,而又盛赞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仁功。所以在孔子看来,无“礼”未必不“仁”。从对管仲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看重君臣...
[摘要]孔学与老学的先后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论题,涉及中国文学史与思想史的书写秩序。自民国《古史辨》以来,孔学与老学的关系的讨论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木斋在《先秦文学演变史》...
摘要:孔子的社会福祉思想主要有:“大同”理想,以德以礼、宽猛相济的治国方略,重民、爱民、富民、教民的主张,有教无类,重视环保等。孟子的社会福祉思想主要有:“民贵”学说,主张“仁...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1)水基淬火剂淬火异常现象可能是由于淬火冷却介质老化和浓度改变引起的,因此应该及时检测浓度变化并做...
摘要:《吕氏春秋》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记录有大量的关于自然灾害的内容。通过归类整理,较为清晰地反映了《吕氏春秋》记载的自然灾害的种类及成因,并且能够与其他先秦文献相互印证。《...
摘要:孔子向往周代文德政治和礼乐文明,其平生之志是欲用恢复周礼的方式实现平治天下的目的,早年到东周洛邑“问礼于老聃”和系列的参访考察奠定了他一生的政治志向和人格品质。孔子一生的...
摘要:“仁—礼—德”的三位一体形成孔子政治思想的基本构架,其逻辑是:以“仁”作为其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为社会秩序的恢复和重建寻找最终的价值依据和心理本原;以礼代法,赋予礼“经国...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释义】君子应该有三点敬畏:敬畏上天的意志(自然规律),敬...
整理者按:本文根据周谷城先生1988年手迹稿本整理而成,该手迹稿文字(整理者自藏件)未见刊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的全十六册《周谷城全集》亦未收录之,本文当为周谷...
[摘要]《墨辩》包含有十种类型的相同关系。通过作字义上的训解,可以确定它们的基本意义,再结合它们在《墨辩》中的用例,可以了解它们作为概念的基本内容和含义。通过考察,可以看出,《...
摘要:伍非百对古名家篇籍《中国古名家言》的校释与研究,一以贯之地执行着对比法,不仅得到了一些新颖、独到的见解,也系统化了其名学思想。其运用的对比法主要有“对比校释而择优选之”“...
摘要: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继承了孔孟“人治”的政治思想,主张在政治实践中“选贤举能”。但另一方面,荀子这一主张背后隐含着自我荐举的政治企图,表明了他“人治”思想的条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