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简略的方式描述了儒学变迁的逻辑进程:孔子立足于“原事”“原情”“原人”引申出价值理想;战国时期,“原人”的蜕变而有形上学的建立;汉唐宇宙论把价值追求往天地宇宙挂搭...
摘要:“乐与政通”是我国古代“乐”之功能观的重要表征,实质是把乐与政治进行“联姻”,突出乐对于政治的教化作用。从《吕氏春秋》有关乐的论述来看,其所谈及的“乐由道生”“乐由心生”...
《易经》是中华文化中的哲学之作,涵盖了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对天地、自然、万物、生命等运行规律的认识。《易经》是中华文化中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著作,为中华文化“三玄”之一。所谓“玄”,...
[庄子·道家·道教研究][主持人按语]学术研究贵在出新。但在古今文献浩如烟海、研究路径几乎已被前人穷尽的庄学领域,出新却是让每一位涉足其中的学者都会...
2018年,台湾师范大学孔子行脚活动赓续的第九年,华中师范大学阳光支教活动连续举办的第六年,因实习的武汉学之旅公司与该活动相关院校的合作关系,笔者有幸以工作人员的身份参与到了这...
摘要:“天道”是儒学对“自然之天”的哲学性反思。《礼记·哀公问》中孔子论述了“天道”的特质:不息不已、可大可久、不言而成、明德垂范。儒学修身的最高追求就是效法“天...
摘要:《庄子》外杂篇注重“形全精复”即形神之养的结合为养“命”的内容;追求“以和为量”即以本性的和谐为养“命”的目标;强调以“虚己”“虚静”“忘己”“自得”为养“命”的方法。应...
摘要:人们常以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从孔子的思想发展历程看,“仁”是孔子早期的思想核心,“永存”则是孔子晚年的思想核心。“永存”也是中国文化追求的理想——包括人的永存和家...
摘要:“人为贵”是儒家的核心价值理念。中国上古神话为其提供了精神起源,周朝“以德配天”的实践为其理论创建提供了典型示范。“天地化人”阐释了“人为贵”的合法性,“人为万物之灵”表...
摘要:当前环境恶化、生态危机日益凸显,由此引发人们对生态问题的关切与思考,人类呼唤生态文明。先秦道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其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即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由观...
摘要:老子“有无观”蕴含着精微深邃、极富哲思的思想,有着极大的超前性和前瞻性。现下解剖和弘扬老子“有无观”的精髓思想,能够做到以古鉴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非常深...
摘要:新出土的楚简和帛书《五行》,篇幅简短,但结构严谨,内涵丰富,所涉问题较为复杂。《五行》28章分别从“五行”命题的提出、“五行”命题的具体展开及“五行”理论的发展等方面,展...
摘要:根据公孙龙最早在《白马论》中提出的有关“白马非马”问题的论证,古今学者一直争论不断。本文通过解读深层《白马论》,并且列举在其中影响较大的学者的观点,对“白马非马”问题作进...
摘要: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植根于当代中国文化之中,研究中庸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庸思想中正、中和、时中内涵,其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三大原则,对企业...
摘要:《易经》中的政治伦理智慧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理论根基之上的。民本主义精神是《易经》中政治伦理智慧的核心。其落实到行动上,则是要处理好君民政治伦理关系,而这不仅要君民同心...
摘要:帛书《易传·缪和》解《谦》卦,为申明《谦》卦所强调的谦恭、卑处之思想,每每以舜、禹等圣君之事迹相比附。舜、禹等行事极为谦下、卑处,但最终却能广致万民、君临天...
摘要:《易》思维是华夏美学话语的思维原型之一。李定先生在《符号学视野下的易学》中也阐述了相关问题,他认为要理解这一始原性思维必须回到卦爻符号的语境,进而建构现代易学,此可谓别开...
摘要:人存在于世界之中,而世界作为整体有其秩序,并有无数他者共在其间。因此,作为无数彼此相异的个体共存的整体世界,天地作为整体及其秩序必须保持其自在与自然,而不能为任何个体所僭...
摘要:《老子》是一部“成功学”著作。书中不仅从正面教人如何做到“功成事遂”,也从反面启发人们如何避免“失败”。第29章和第64章两次提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的观点,意在教导世...
摘要:《论语》有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就是说孔子在处理各种问题时,能够做到不主观、不片面、不固执、不以自我为中心。孔子的“四绝”思想充分体现了孔子与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