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孟子“养气说”的核心即“诚之于心”,倡导人的道德志义发自肺腑,真诚无伪,也即充分血气化。以此为基础,孟子的“养气说”在中国美学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乐记》的...
[摘要]顾炎武乃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是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其学问渊博,涉及诸多领域。顾炎武之孟学,释孟精当,申孟精审,考孟精密,推孟独到;据孟纠谬,有理有据;崇尚学术,求...
摘要:尹文和公孙龙都有对兼名合成规律及独立性问题的探讨。二者虽在理论的概括程度与系统性、对“物之通称”的理解和兼名的具体组合形式等方面存在某些差异,但在对名的认知、关于兼名的基...
哲学研究摘要:自由主义是一个条件谱系,可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又有诸多特征。以该谱系为标准,对照儒家,可知儒家在诸多重要特征上都不满足自由主义,即缺乏自由主义的必要条件,所以,...
摘要:墨家主张“兼爱兴利”,但在战乱频仍的战国时代,天下凋敝,民不聊生,何来之“利”?其一得抿除战争(除害),故主张“非攻”,其二乃开展民生方面的节流,故提出“节用”“节葬”,...
摘要:尧舜禹的禅让传说,经由先秦诸子或宣扬、或批判的探索和理想化塑造,为后世对于理想政治的讨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指引,成为批判现实政治的一种理想参照。秦汉之后,禅让学说与五德...
摘要:《庄子》中充满了“中国艺术精神”,确实是“美学”。《庄子》中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充满了美学意蕴。这是因为,庄子的“道”其实就是美,他的“体道”就是审美,而他的“与道合一...
【文化哲学】摘要道家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发源于古代东方和当代西方,但东西方哲人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就是人的境况及主体的自由。道家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二者...
摘要:《庄子》一书所要解决问题的根源乃是在于伴随着个体差异出现而出现的“成心”,也即是非之心。以现代的表述方式来说就是价值判断取向的问题。作为个体陷入这种判断相对化的困境之后,...
摘要:《论语》中出现最多、谈论最多的就是君子,孔子一直关注着君子人格的问题,君子人格是他理想的人格标准。在《论语》中,小人与君子相对,孔子处处推崇君子人格,其君子人格观在今天对...
摘要:试图通过分析《论语》中的“颜回”形象,阐述颜回“德行第一”的内在价值,进而探究其对构建和谐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对社会重新认识、深刻理解这位古代圣贤并重塑自身价值观提供帮...
摘要:“慎独”是儒家传统修养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庸》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其它诸多古典文献中也都出现过对慎独的论述。本文探究了《中庸》中“慎独”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点,以及“...
摘要: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新闻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新闻学术刊物,其中包括著名报人张竹平主编的新闻学术刊物——《报学季刊》。通过对《报学季刊》的研究和挖掘,以及对《...
摘要: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始祖,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道”。在老子看来,“道”既是万物的起源,又是万物发展要遵循的规律。老子所说的“道”是一种使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
摘要:《周易》它以意、象结合的思维模式,阴、阳相生的本原理念,缔造出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和社会文明。这门学问,也在中国建筑学领域发挥得淋漓尽致。关键词:建筑;周易;文化;哲学;自...
摘要:“物物者非物”语出《庄子》,既是庄子哲学的基本命题,也体现了庄子与老子哲学的差异:第一,在道之别名上,庄子之道的别名是“物物者”,老子之道的别名则是“无”。第二,在人与万...
摘要:儒家的“内圣外王”是理想人格与理想政治的合一,与人的情感有密切关联。孔子及其后世儒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将始自自然血缘的“亲亲之爱”推至“爱众”以致“泛爱万物”的道...
摘要:《周易·履》卦爻辞中多次出现“履虎尾”象,众说纷纭,大致有两种:一是从爻象释虎尾之象;二是从卦象释虎尾象。辨析诸家之说,九五爻占有主导地位,《履》卦借用“履...
摘要:《读易大旨》一书,可谓是孙奇逢的人生体验与易学思想相结合之精华。他的读《易》路径如同他的学术大旨一样,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读《易》学《易》时,他传承了明代学术的余绪,并...
摘要:在庄子和《庄子》的哲学研究中,人们通常具有对“政治”和“政治哲学”的“前理解”使得庄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处在被遮蔽的状态。在庄子政治哲学的“理想性维度”之内,超越“政治”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