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以KurtisG.Hagen对荀子的建构论诠释出发,探讨道德建构论与道德实在论之间的关系,从而论证荀子的道德思想不能用建构论来解析。建构论基本上是种反实在论,而儒家...
内容提要近代以来,学者出于对历史的兴趣,对《周易》两次“伐鬼方”的记载多有关注和探讨。但由于不了解《周易》卦爻辞一贯的历史叙事,这些探讨只是抽象地肯认之,而不能对其确切含义作恰...
《庄子》人性论思想可以从本然、实然、应然三个向度予以观照:从本然看,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本性(“性者,生之质也”),其本质规定是自然(“生之质,自然也”);从实然看,本然人性在现...
摘要:《庄子》的“自”类语词—观念群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自”世界。“自”世界包含形上和现象两个层面。“自本自根”“自化自生”“自然”是最为重要且关系密切的三类范畴:“自本自根...
摘要:在《庄子解》中,为将庄子思想转换为儒家的君子之道,船山构设了“浑天”这一与儒家和庄子思想皆具亲缘性的终极视域。以“浑天”为庄儒思想之共同的宗本,船山首先使二者在形而上的层...
摘要:方色观念是中国古代色彩观念发展史的重要一环,上承时间色彩观念,下启五行色彩观念。《周礼》最早将天地四方与色彩之间建立起联系,因此,通过对《周礼》等先秦文献中方色思想的系统...
摘要:要理解性善论,须切就天而言,“善”意味着人性自身具有足够的潜能从物质欲望中超拔出来,展现自我作主、自我立法的力量而祈向超越的本体——“天”,这一过程自身即有绝对价值,故曰...
摘要:占筮是《周易》的有机组成部分。今本六十四卦卦序体现的则是由先天太极至两仪,再由乾坤交合产生万事万物的过程及规律。“大衍筮法”的操作过程是对这一宇宙生成演化过程的模拟,据此...
提要:先秦以及西汉初年的文献中“孔子问礼于老子”事的诸多记载,一方面反映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对本派学说的有意抬高和对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贬抑,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儒道二家学说在相...
【摘要】《墨子》中实际上有两种“三表”,一种是通常所说的偏于认识论意义的三表,另一种是偏于实践论意义的三表。后者考察一种言行举措的正当性要看其是否利天、利鬼、利人,可谓一种“三...
摘要:儒学现代发展落定在经学形态的两个理由,一是儒家经典的政治权威性,二是经学曾经发挥的政治整合作用。这两个理由既有事实依据,也有内在限制:它符合经学的历史真实,但它与儒学的现...
内容提要在荀子思想的研究脉络中,对“群”的阐释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晚清时,严复首先将荀子之“群”阐释为广义的社会学思想,其后康有为、梁启超又借此将清末兴起的“群学”赋予西方政党...
摘要: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成因,不能忽视秦墨学。墨家学者早在秦献公时期就来到秦国,得到重用并逐渐发展出秦墨学,在秦统一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作用。一是秦墨学在充分吸收春秋以来的墨家各...
摘要:刘沅是清嘉道年间一通儒。他著作等身,熟稔儒家经典,思想见解独到。其对儒家经典的诠释力避空疏与私见,惟求合于圣人之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径路,可谓是清代思想史上的一颗遗珠...
摘要:《论语·先进》“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一章,历来众说纷纭,难得确解。旧解多谓“先进”、“后进”或“先进于礼乐”、“后进...
摘要:清末以来,伴随着西学东渐的冲击与学科置换的推动,孟子学经历了从西学化经学到经学解体并分散到文史哲的历程。在进入学科坐标后,孟子学的存在形态和研究范式也随着学科演进而发生转...
庄子以“天在内,人在外”的天人关系理解为基础,强调齐生死,一寿夭,万物无足以撄其心,出入人间世且作逍遥游。逍遥游实质上是自然而然,它反对逞其私智而以生事为能,也反对执着于有为之...
[摘要]道家的理想社会是以母系氏族社会遗风为蓝本而构建成的,比儒家的更远古,其对礼起源时间的追溯,也就更加遥远,《鹖冠子》关于礼的起源时间追溯到了天地初立的泰上成鸠时期。与儒家...
【哲学研究】关键词:荀子;解蔽;治气养心;为己之学;精神修炼摘要:在以“养心”为目标的“心术”当中,荀子所看重的,首先是心能“知道”与如何“知道”。这对等于获得理智德性的精神修...
【哲学研究】关键词:孔子;《庄子》;春秋笔法;象言;三言摘要:原发的中国古典哲人,无论是孔子、老子,还是庄子,都深刻体认到言说的困境,这种困难不仅仅具有政治社会的向度,而且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