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易》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着重要影响。在《周易》中,圣人通过“观物取象”于整体直观中把握到事物本质之“象”,通过创设卦爻符号之“象”将其表现出来,再...
摘要:《老子》的核心关注目标是人君,“小国寡民”是基于人君如何治理天下而描画的社会蓝图。在这个构想里,削弱诸侯,使天下小国林立、诸侯丧失争衡天下的实力,是圣君治国的政治基础。而...
摘要:荀卿虽然是战国末期的儒学大家,但学界长期以来“扬孟而抑荀”,史料记载其生平较为简略,且多抵牾,尤其是荀子游齐经历,更成为诸家分歧焦点。从语言学的角度,通过考察“秀才”“游...
摘要:墨学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在春秋战国时期,从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学在道德伦理、军事、科技、建筑、医学等领域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做出过积极的贡献。但...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摘要]研究生学术交流是提升研究生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至关重要的环节。伴随我国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如何行之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
摘要:《先秦幸福观及其现代价值研究》一书,从幸福的政治、物质、精神信仰及人际关系维度,梳理和研究了夏商西周时期的幸福观;从个人幸福、社会幸福和国家幸福等维度,梳理和概括了春秋战...
内容摘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课程研究范式正逐渐向文本理解转变,而课程美学也成为了多元探究取向的一种,而其对于人的内在尺度的关注与庄子核心思想中对于人精神自由的追求跨越千年...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其中占据了较大的部分,也发挥着基石的作用,该文对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从对人类起源、人类存在以及人类终结这三个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上进行分析,发现...
摘要:至人、神人、圣人同为庄子《逍遥游》中所标举的三种理想人物,在精神境界、人格层次上,三者之间并没有高下之别,三者同属“逍遥游”者,而“无己”“无功”“无名”则是不同社会阶层...
摘要:《庄子》“重言”指重复之言,是一种用多个寓言故事或寓言组合反复说明同一个主题的言说方式。在这种言说方式下,“内七篇”中寓言间或互为补充,或互为消解,客观呈现出生命价值选择...
摘要:从“诸人”与“诸己”、境界论与目的论、“形而上”与“形而下”三个角度出发,辨析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之差异,既可以抓住“中庸”之法的中和、至诚与“中道”...
摘要:司马迁认为《庄子》“诋讠此孔子”“剽剥儒、墨”,对儒家思想采取批判的态度。除此之外,对于一些习惯性、规范性的行为方式,《庄子》大体上是接受的。从它对儒家既批评又有所接受的...
摘要:《道藏》所见宋人陈象古《道德真经解序》、赵实庵《道德真经集义大旨图序》、章安《宋徽宗道德真经解义序》、江澄《道德真经疏义序》、陈元卿《道德真经直解纪末》、林东《经解发题》...
《孟子见梁惠王》是翻开《孟子》的第一篇,文章不长,也不难懂。孟子见到魏国的国君梁惠王——魏国国都在大梁,因此也称为梁。梁惠王直截了当,抛出问题,“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
[摘要]《庄子》中“外篇”“杂篇”在继承“内篇”思想的同时也产生了流变。以“逍遥”思想为例,在《逍遥遊》中有“用大”“适性”“无为”的不同。而“外篇”与“杂篇”由“崇大抑小”发...
[摘要]《中庸》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儒家经典之一。《中庸》第十六章以叙述鬼神来类比中庸之道,从鬼神的角度重新阐明中道的特点。以一种“阙疑”状态的事物比喻儒家至高无上的德...
博士硕士论坛[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庸》成人之道的理论体系进行梳理、探究,以期能够从形式和内容上展开一个体系化、实质上的《中庸》成人之道。总的来说,中庸成人之道的理论,具体展开于...
摘要:邵雍是北宋时期著名的道家易学家,他利用早在先秦、魏晋时期已经出现的丰富的道家易学资源并加以改造和创新,首次在易学上使用先天后天之学等理念配以易学图式来阐发社会人生之理,形...
摘要:荀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以其独到见解形成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对揭开“天”的神秘面纱、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履行人的管理职责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其中蕴含...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思想家,不断用德、才等标准对“君子”作出新的诠释,建立起既有差异又相互关联的君子观。孔子更加强调,君子应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