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孟子对于心、气、言三者内涵和逻辑关系的论述是孟子生命哲学中较难理解但又十分重要的部分。在对三者内涵及其逻辑关系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洞见孟子生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身心关系等...
摘要:欲望和理性的相斗相融,使荀子哲学不断演进出身体、实践、超越三个层面。其连续继发的深层动力是欲望,而引导其合理发展的则是理性。在身体层面,荀子肯定人的性情欲无恶而朴。在实践...
[摘要]黄老政治哲学特征鲜明:既有别于老子无为政治哲学,也不同于庄子致力于浑沌与秩序之间的思考张力,更迥异于孔孟以来儒家德政理想。从政治理念上看,黄老政治哲学的问题意识聚焦于“...
摘要:老子思想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纯粹的哲学理论,虽然其中还有一部分思想是狭隘的,但它的许多思想包含了极深的人生智慧,把老子思想现代社会现象与相结合,古为今用,寻找老子思想中能满...
摘要:作为中国儒家思想代表的荀子与作为西方古典自由主义代表的洛克,二者都具有影响深远的政治哲学理论。荀子与洛克的政治哲学既有相通之处也有明显差异:相通之处在于荀子与洛克的政治哲...
摘要:党员干部应敢于、善于、乐于的担当境界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孔子开创的儒家。传统儒家担当精神以“仁”道为核心,内含自觉、理性的担当之“勇”,自律、同情的担当之“智”,自得、合...
【文艺学】摘要:《老子》第36章论及“柔弱胜强”,强调“微明”的作用。“微”,应读若“昧”,犹言“非”“无”,“微明”即是让对方或假想敌“不明”,蒙在鼓里,昧然不觉。而《孙子》...
摘要:《论语讲义》成书于刘克庄任崇政殿说书时。在解经过程中,他根据自身史学素养,吸收朱熹理学思想,结合现实政治,使该书呈现出以史解《论》、以经解《论》、借鉴朱学和解《论》为谏的...
摘要:庄子对语言的质疑与批判,实际上就是对知识与权力的批判。一方面,道家认为,先秦其他各家所讲的知识都属于物,这与道的知识相差甚远,因而对知识的批判就在于如何从物的知识跃升到道...
内容摘要:孟子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其中“养心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通过阅读《孟子译注》后,从《公孙丑章句上》《离娄章句下》和《尽心章句下》这些章节...
内容摘要:老子《道德经》揭示出的对立统一、发展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诸多启发。本文笔者谈谈个人看法。关键词:老子道德经辩证教育启示老子是一位睿智的哲学家,他用...
●人文新论摘要:君子之学是儒家人格修养思想的核心,既具有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层次的价值,又突破了一般道德教化的局限,具有神圣性和超越性。君子之学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人格修养...
摘要:社会治理是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至关重要。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对中华...
·文化研究·【内容摘要】庄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当代著名哲学家钟泰先生以“学贯孔、老二家,而又益之以恣...
摘要:庄子和惠子,都是战国时期宋国人,是同时代的文哲大家。二人思想观点不同,前者是道家的一代宗师,后者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二人的身份、地位、人生追求和个人际遇也有很大差别,前者为...
摘要:《庄子》以寓言见长,其中“内篇”又是最重要的部分。围绕《庄子·山木》中的一则寓言,并联系“内篇”讨论了三个问题:第一,庄子生存的社会概况以及其本人的描述和人...
[摘要]当下中国正处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一个重要课题。仁礼之学是儒家思想乃至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实现仁礼现代转化是建构当代中华文化中的应...
摘要:荀子与韩非都十分重视“法”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荀子之“法”来源于“礼”,以“礼法”并称;韩非之“法”源自“道”,称为“道法”。在“法”与人性的关系上,荀子“礼法”是通过“...
摘要:“德”,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社会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达到“德”的境界?《论语》中给出了答案:“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三达德”一直是儒家思想...
摘要:“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构成。“中庸”思想一方面被继承传播,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一方面又常被误解误读甚至受到批判。细读《论语》,“中庸之道”其实是由三重内涵的统一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