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成玮:《庄子》中“气”的思想新探论文

    金成玮:《庄子》中“气”的思想新探论文

    摘要:《庄子》一书对“气”的概念进行了讨论,这是对《老子》“道是万物本原”理论的重要发展。“气”这一概念并非《庄子》独创,它本身的内涵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在复杂的社会思想背...
  • 李中塬:论孔子的鬼神信仰——以孔子传授“诗”“书”“礼”为例论文

    李中塬:论孔子的鬼神信仰——以孔子传授“诗”“书”“礼”为例论文

    摘要:历来对于孔子究竟是否具有鬼神信仰都集中于《论语》一书的讨论,然而孔子对后世贡献最大的是教书育人。孔子主要传授弟子们的是“诗”、“书”、“礼”的内容,特别是《诗经》和《尚书...
  • 尤煌杰:儒家比德思想的省察论文

    尤煌杰:儒家比德思想的省察论文

    主持人语: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尤煌杰教授撰写《儒家比德思想的省察》一文,以比德概念讨论先秦儒家思想的义理表达方式,指出论孟著作中多有以物比喻的理论做法,将哲学的道理以现象事物的形...
  • 韩星:主持人语论文

    韩星:主持人语论文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曾经在历史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近代以来成为游魂的儒学,经历了一阳来复,又走上了复兴。韩星教授《四十年来儒学复兴的回顾与展...
  • 张 朋:《庄子》“寓言十九,重言十七”辨析论文

    张 朋:《庄子》“寓言十九,重言十七”辨析论文

    [庄子·道家·道教研究][主持人按语]庄子的言说方式及其语言哲学思想,历来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话题,本期刊发的张朋、陈之斌两位学者的文章即是这一领域的...
  • 张誉允:先秦人本意识的觉醒与拉锯——墨子“天志”“明鬼”篇的折射论文

    张誉允:先秦人本意识的觉醒与拉锯——墨子“天志”“明鬼”篇的折射论文

    摘要:墨子生于孔孟之间,其时周代所行之封建制度,至春秋已礼崩乐坏(1)顾颉刚评曰:“外之礼乐征伐不自天子出,而自诸侯出,甚或自大夫出……内之政逮于大夫,陪臣执国命,臣弒其君,子...
  • 丁为祥:自然·动力·信仰——阴阳、五行观念的发生学考察论文

    丁为祥:自然·动力·信仰——阴阳、五行观念的发生学考察论文

    摘要:“阴阳”和“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极重要的两个范畴,其起源、发展与演变的每一个环节都很复杂。二者在原发阶段分属两个系统,却都体现了事物的性质及其自然属性。“阴阳”从起初表...
  • 赵扬:道家“忘我”审美心态论论文

    赵扬:道家“忘我”审美心态论论文

    摘要:“忘我”是道家开创的一种超越个我的人生哲学思想。道家在体道过程中,把对“道”的追求具体落实到个人人生实践上。通过“忘我”,荡去心灵之固蔽,复返人纯真、素朴自然之本性,回归...
  • 李灿:从“天命”到“天志”——试论《墨子》思想中“天”与“命”之分离论文

    李灿:从“天命”到“天志”——试论《墨子》思想中“天”与“命”之分离论文

    摘要:自商周之际以至于春秋时期,天命思想一直作为一种主流的社会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人们对天命的敬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作用。然自周室衰落以来,社会...
  • 欧婧:符号六因素阐释下的孔子“兴、观、群、怨”说论文

    欧婧:符号六因素阐释下的孔子“兴、观、群、怨”说论文

    摘要:“兴、观、群、怨”说,这一儒家话语体系下的文学评价,是《论语·阳货》中孔子就《诗经》现实功用所提出的概念界定。作为符号文本的《诗经》,体现出了“兴、观、群、...
  • 桃之夭夭:列子:御风而行,清净修道论文

    桃之夭夭:列子:御风而行,清净修道论文

    列子本名列御寇,春秋晚期郑国人,是诸子百家中一个比较神秘的人物。他是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其著作《列子》与《老子》《庄子》并列为道家的...
  • 李冬:试析儒家传统文化中的“诚”论文

    李冬:试析儒家传统文化中的“诚”论文

    摘要:“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先秦儒学从孔子到其孙子子思,再到孟子,都关注天道、人道之间的关系,主张“天人合一”,都把诚作为其思想学说之最高范畴,形成其朴素的辩证...
  • 孙培淇:帛书《德道经》的释义研究论文

    孙培淇:帛书《德道经》的释义研究论文

    【摘要】春秋晚期,道家创始人老子西出函谷关,留下了一部著作《德道经》,其中包含无为而治、辩证法、道法自然等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这些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人的为人处世和治国理政。然而世...
  • 高强:炎黄文化的滥觞与中华文明的起源论文

    高强:炎黄文化的滥觞与中华文明的起源论文

    摘要:梳理炎黄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对于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无裨益。结合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从农业、冶铜、玉器、祭祀、文字、筑城及聚落等方面综合考察。研究认为,仰韶文化和龙...
  • 郭卫华:儒家情理主义视阈下构建美好生活的伦理探寻论文

    郭卫华:儒家情理主义视阈下构建美好生活的伦理探寻论文

    摘要:“美好生活”的伦理真义是人以主体性精神自由的姿态超越物欲和主观任意性的束缚以达到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其伦理表达便是个体向伦理实体的回归。伦理实体之于人类文明的意义主要表现为...
  • 罗大伦:满足肚子还是眼睛?论文

    罗大伦:满足肚子还是眼睛?论文

    《道德经》十二章有一句话:“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什么叫“为腹不为目”?这“腹”和“目”当然指的就是肚子和眼睛,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当你肚子吃饱的时候,你就不会再吃了。...
  • 可晓锋:日常生活哲学与墨子思想论文

    可晓锋:日常生活哲学与墨子思想论文

    摘要:墨子思想的现代研究缺乏从其哲学基础的现代性思考而进行的体系性研究。墨子思想的阀域是“天下(人)”即人世间——人及其社会生活。从现代日常生活哲学返观墨子思想,可以将其重构或...
  • 冯超:德性幸福何以可能:《大学》中的幸福观及其逻辑进路论文

    冯超:德性幸福何以可能:《大学》中的幸福观及其逻辑进路论文

    【文化哲学】摘要《大学》中的幸福观浓缩着儒家德性幸福思想的精华,是指导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拓展功业境界、安身立命的基本价值取向,体现着“治心”与“治人”的双向度建构过程。道德主体的...
  • 上海: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四书通讲”之修身之道论文

    上海: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四书通讲”之修身之道论文

    为学与修身既然为学之道,其目的不在“为人”,而在“为己”,不是向外“求诸人”,而是向内“求诸己”,那么,为学的第一步,便不是所谓治学,而只能是修身。我们说儒学是“人学”,关键在...
  • 王 红:司马迁“老子姓氏名字说”研究(下)论文

    王 红:司马迁“老子姓氏名字说”研究(下)论文

    摘要:司马迁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主张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耼(聃)”,后世学者对此多有争讼,然或因文献少征,或因不谙旧制,或因失察史料等疏误,研究者对老子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