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家是秦汉后建构出来的学派,先秦时期没有“道家”一派,后世建构出来的“道家”遂不能不有较强的异质性。道家分为“黄老”与“老庄”两支,前者重外王,后者重内圣,但内圣与外王亦...
摘要:“王天下”是儒家对于王朝兴替的解释和概括。从早期经典到孔孟荀再到汉初诸儒,“王天下”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和使命,经历了从“天命”到“人事”再回归“天命”的解释历程。在先秦儒...
摘要:功夫论是中国哲学的显著特色,而“时间”又是“功夫”的基础性含义,因此从“时间”视角诠释“功夫”能拓展功夫论的研究视野。中国古代的时间观不是线性的纯粹数值序列,而是螺旋演进...
摘要:国内休闲理论很多是近年从国外传来的,但相关的思想资源和实践方法是中国古代就有的。道家及其继承者道教的文化与现代意义上的休闲理念最为接近,它们的休闲思想更为丰富、深刻。休闲...
[摘要]“人禽之辨”是先秦儒家为传统礼乐文明存续作合法性辩护时提出的重要命题,它集中体现了儒家在“人的价值发现”问题上的思想成果。荀子从性恶论出发,揭示了人类理性即“辨”是人禽...
[摘要]在天理观念形成以前,经历了从商代的帝令、帝命到西周的天命,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天道、道等观念的发展过程。战国秦汉时代,道家天理观主张回归自然天性。魏晋时代,道家天理观分化...
摘要:《吕氏春秋》的思想统一性问题,同时关涉到思想主旨和文本结构问题的讨论。《史记》所载《八览》《六论》《十二纪》的次序反映了吕氏门客编定《吕氏春秋》的次序,三个部分功能不同。...
摘要:墨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饱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墨子思想中的生态智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如何对待生态万物中的“人”,墨子主张“兼爱”。二是如何对待生态万物中的“物”,...
内容提要:文章分析了老子哲学中作为四大之一、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应当怎样取法于道,即取法于道的“自然”性,这也是老子哲学的中心问题。为解决此问题,老子创建的理论前提是关于天道和人道...
【摘要】《孟子·梁惠王上下》较为集中地呈现了先秦儒家关于仁政的典型看法,可视为儒家仁政思想的基本纲领。孟子以君主明辨义利为仁政之前提,以民本为仁政之核心,以恻隐之...
摘要:与处于基础层面的性恶论和在逻辑上内涵相对较大的礼论相比,抽象的内涵较小的“群居和一之道”更宜视为荀子的思想核心,且它根本上是一种政治哲学的表达。荀子那里,划分社会等级的礼...
【摘要】考察儒家思想的起源,须联系三代以来的中国文化发展,特别是西周文化的发展。近代以来,章太炎与胡适等人分别从语言学与历史学,探讨“儒”字的起源,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挖掘儒家作为...
[摘要]作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观念,“自然”向来被认为滥觞于先秦道家尤其是老子。然而,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视角考察,这种流俗观点不仅需要面对文本依据的考验,更需要应对哲学逻辑的挑...
【摘要】学界一直视孔孟的“正名”理论与先秦时期的名实之辩为两种不相关的哲学体系。本文将孟子的语言观置于从孔子到荀子的整个先秦语言理论发展的脉络之中,探讨孟子对先秦名实观发展的贡...
[摘要]近代以来,西学思想不断被介绍至中国,五四前后学界展开了东西文化的大论战。在庄学界,胡适以进化论解庄有明显的西学化倾向,而钱穆则以传统文化为根基,试图在中西文化间建立沟通...
〔摘要〕对于《论语》“未知,焉得仁”,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解读:其一是孔安国、何晏、皇侃、邢昺以及朱熹把其中的“知”解读为“知晓”;其二是郑玄以及王充、班固、徐幹、李充、颜师古把...
历史上的儒家文化发轫于中原大地,播撒于华夏诸邦,影响及于周边的民族和地区,构成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植基深厚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宋代以还,其思想学...
摘要:奈良至平安时代前期,《管子》及《管子治要》写本随遣唐使东传日本。后来,《管子》的刻本也传入日本,并被各藏书机构收藏。江户时代以后,日本又出现了诸多新的《管子》印本,《管子...
摘要:虞翻易学消息卦变是一种新的卦序,具有不同于一般卦序的特点,通过象数符号将纯粹形而上的立体性、生动性、阶段性和有机性融合起来,对世界的揭示呈现出广大精微的先验图式。这种先验...
摘要:庄子明显地区分了“知”的层次,他所追求的是真知或大知,以把握宇宙整体状态的道为指向。属于最高层次的“知”与“乐”之间存在必然关系,至人以“明白于天地之德”达到至乐之境,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