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愚公移山”故事带有魏晋玄学“贵无论”的特征,“以无释有”是其哲学本体论建构的基础。愚公的“有为”是建立在道的“无为”基础之上,即道的存在是我们理解“愚公移山”的本体依据...
摘要:李贽学承泰州学派,受其影响,在《论语》诠释中,他极具创新之能事,一方面,极力将孔子世俗化、平民化,重塑孔子形象;另一方面,运用了“评点”的新诠解方式,将儒家经典解释平民化...
摘要:孔子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是在强调治民以德礼而不以刑辟,其历史背景应是针对春秋晚期出现的德礼与刑辟之间的争论与抉择而表明自己的立场,其历史渊源则可追溯到叔向那里...
[摘要]儒家的真道统应该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子夏、穀梁子、荀子、孟子。由于孟子是从子夏、穀梁子这一派学习,独立出去后恢复或重建了子思之学,所...
《庄子·德充符》“知务”涵义考辨——来自先秦道家的善意规诫《庄子·德充符》“知务”涵义考辨——来自先秦道家的善意规诫冯春祥(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4...
摘要《道德经》触及了《逻辑哲学论》式不可言说之物,因而它不可能清楚地言说。“道”是一个没有清晰定义的概念,从而导致它与其他概念的融合是很难避免的。对“世界”概念的澄清进一步揭示...
摘要:怎样超越万物、摆脱物累和心累,抵达理想的自由之境?《庄子》提出了一个“游”的重要概念。游的过程,就是对空间、时间、义利、心灵、生死的超越过程。在这种过程和境界中摆脱物累、...
摘要:老子思想中有其独特而全面的修身理论。老子所讲的修身并不是现代人所讲的养生,而是为求安身立命从而使个体生命达到“平衡”。“慈”“俭”“不为天下先”是老子修身思想的三大基本要...
摘要:该文分析了墨子学说中关于“义、利、天、人”的观点,并试图从《尚书》中找到这些观点的源流。关键词:墨子;义;利;天;人;尚书几乎所有的思想家,其思想都离不开一个框架,也就是...
摘要:在天论方面,孟子所言之“天”为义理之天,具有较浓的形上色彩;而荀子所言之“天”是自然之天,更接近自然主义。在人性论方面,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的行善天性被后天因素压制而...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首篇,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可以说是庄子哲学的核心内容,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是,在过往的庄学研究中,人们很少注意到其对道教丹道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内在联系...
摘要:“德”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影响至今。围绕其初义,研究者们主要采用文化人类学、文字学、训诂学、归纳法、诠释法等五种研究方法进行了多维度的深入考察,大致认为德之初义并...
摘要:长期以来,受“文字狱”等政治因素的拘囿,古人为了自保,将“推己及人”的交际模式传承下来,其内在生成机制是:以曲径通幽为路径、以类比推理为技术支持、以“绵里藏针”为结论呈现...
读经典,是解读思想,也是在解读人生。如果思想脱离了鲜活的生命过程,便很容易抽象为干枯的教条。在《论语》中,最打动人心的,正是孔子和弟子们之间、具体而真实的生命碰撞与情感对话。孔...
作为《〈管子〉学史》的鉴定人之一,我较早地阅读了耿振东博士的大著。现在《〈管子〉学史》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此,将我的鉴定意见与推荐出版建议合二为一,权作一篇读后感,以表示祝贺...
在先秦诸子中《管子》问题错综复杂,早已是学界的共识。单就其文本来讲,内容博杂,无论是作者、成书年代还是学派归属等问题历史上聚讼纷纭,难有定论,给研究工作带来了极大不便和困难。另...
摘要:基于对前时代“德”观念的反思和批判,老子创立了由“自然之道”通往“无为之德”的“玄德”观念体系,该体系通过对“下德”(“伪德”)的思辨性重建,推动传统“德”观念进入形上状...
摘要:由于对“仁”与“礼”的不同侧重,儒家修身可分为内外两条路径。“中出”是由心性本体向外推扩,“外入”是从礼仪入手来转化人性。孔子灵活地把握了内外之间的动态平衡。孔子之后,儒...
[摘要]“背周道而用夏政”,是对墨家学说的一种广为流传的判断,但它其实不无问题。从《墨子》一书对《诗》《书》等前代文献的征引、对上古三代帝王事迹的叙述来看,夏代并不占据特殊位置...
摘要:从华夏文明的保存和延续、天下的和谐统一等角度看待管仲的所作所为,表明了孔子从更为恢弘深远的层面看待王霸之事。孔子希望通过恢复周礼的方式实现王道政治,而从对管仲的评价中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