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庄子思想纷繁复杂,而又以无所依傍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表述发挥,令人难以捉摸其真际。然而,根据《天下》篇所概括,庄子思想讲求内圣外王之道,而内圣与外王的关...
摘要“假物取譬”是指假借某具体事物作比喻来说明和揭示一个道理。在《坚白论》、《白马论》和《通变论》三篇中,公孙龙都采用了这一独特的论说方式。因此,具体掌握并切实遵循“假物取譬”...
[摘要]韩国在东亚儒教文化圈中堪称是最忠实于儒家文化的国家。中国儒学传到韩国以后,在与韩国本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变化,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韩国儒学。韩国已经成为世界上...
[摘要]在“富而无礼”的社会形势下,汉代社会治理思想实现了从“尊崇黄老”到“表彰六经”的理论转轨。汉武帝朝一度臻成郅治,其要旨即在遵循儒家“富而后教”观念,积极传承孔子儒学精髓...
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以礼乐教化为主干的儒家文化贯穿其中,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脊梁。以“序天地”为核心的儒家礼教在政治与伦理道德方面形成君臣尊卑、长幼有序的等级伦理关系;以“和...
[摘要]黄老道家治国论是一个层层推进的理论体系,道论是其形上基础和逻辑起点,依照推天道而明人事的原则,将道家的以道治国原则与法家的法治思想相结合,抱道执度,援法入道。人性论是其...
国学与儒家哲学的普及《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郭齐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中国人的智慧》,郭齐勇著,中华书局,2018《中国思想的创...
【摘要】儒学“内在超越说”是现代新儒家在中西比较视域中的跨文化理论重构。然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它不断受到来自新实用主义和分析哲学阵营的质疑。安乐哲、冯耀明、郑家栋等学者通...
【摘要】庄子“尽年”的思想,要求人们自然地穷尽天赋之寿年,不中道轻生、弃生,明确反对人们自杀。其以为,天地乃人普遍意义上的父母,人皆“受命于天”,基于“命令-使命”的内在伦理规...
【摘要】道家政治哲学的理论形态和理论语言都极具特色,殊不同于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围绕城邦、正义等主题展开的对话与讨论;这主要是由道家如何理解政治性、如何阐述哲学性决定的。“玄德”概...
【摘要】对于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怎样立志起信,孔子尤重“志于道”“道前定”。“我欲仁,斯仁至矣”,人有“守死善道”之心,才有“行笃敬”的踏实努力。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追求“...
摘要:在论人性来源的先天领域,《易传》开创了以天道论人之善性的方法,提出了“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和“继善成性”的主张。天道主要表现为自然之天和道德之天的融合。在修德成善的后天领...
【阅读传统·书香社会】[摘要]《曾子》十篇作为曾子文章的首要作品,自战国时期开始流传,绵延于整个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阅读史。其内蕴的“五道”思想体系堪与《四...
【阅读传统·书香社会】[摘要]出自大戴、小戴《礼记》的《主言》和《曾子问》,因《礼记》研读的历代传本达800余部而流传不衰。《主言》作为传述孔子王道之作,是不朽的...
摘要:在《庄子·人间世》首章中,颜回自恃“君子”,力图通过救世责任的主动担当,把自身所拥有的道德资本、智识资本及孔门集团的政治资源转化为劝诫的权力,并把劝诫权的合...
·本刊特稿·摘要:殷商、先秦、魏晋、唐宋等尊重生命力、创造力以及多元并立的文化,在中国文化历史中与儒道文化的互动关系,启示我们应该突破《易经》《易传...
摘要:2018年的儒学研究可以从八个主题出发加以概述。这八个主题分别是:礼学与经学的实践指向、儒学现代转型及其新形态、儒学与异质文明的对话、东亚视野下的儒学研究、儒家伦理的当代...
摘要:近代以来,在儒学与自由的关系问题上,形成了两种常见的对立观点,一种是视儒学为自由的敌人,一种是以自由为儒学的价值。从检讨这两种观点入手,通过引入“情感-责任”的视角,重新...
摘要:“无”是《庄子》思想的主题,“无”之美是《庄子》美学的核心。《庄子》的“无”既不是空无,也不是虚无,而是蕴含了五层含义:一是与“有”共在的“无”;二是“有”之“无”,这是...
摘要: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语由于过于简约,致使历代注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者认为此句体现了一种愚民思想。结合古人释义中的“由之为德政,知之为刑政”说和“圣人化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