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尧舜禹的禅让传说,经由先秦诸子或宣扬、或批判的探索和理想化塑造,为后世对于理想政治的讨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指引,成为批判现实政治的一种理想参照。秦汉之后,禅让学说与五德...
摘要:觉浪道盛《庄子提正》提出“庄子托孤”说,将庄子正位为“尧孔真孤”,并从《庄子·内篇》中提出了他的“儒宗血脉”。道盛认为,庄子虽为孔子真传、儒家嫡系,但生在孔...
摘要:《吕氏春秋》是吕不韦招集宾客而编写的著作,也是混杂综合学风的代表。其“贵公”篇继承先秦“公天下”思想,把周公当作“公天下”的典范,对其推崇备至;“当染”篇与《墨子&mid...
整理者按:本文根据周谷城先生1988年手迹稿本整理而成,该手迹稿文字(整理者自藏件)未见刊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的全十六册《周谷城全集》亦未收录之,本文当为周谷...
摘要:《庄子·逍遥游》“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有其深刻的寓意,它关联着对自由主体与自由秩序的理解,但历代对之的解释颇多分歧,这一分歧集中在对尧与许由二人的态度上,...
摘要:“身”是贯串《老子》第十三章的一个关键字。章首的两个命题应句读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后一命题是以“身”之为祸患来例证“贵”之为祸患。紧接着,老子转出无身即贵身的...
摘要:《文子》基于“反者,道之常也”的逻辑来认识社会发展。道动的必然结果是无为之世的结束和有为而治时代的到来。法是有为之治下圣人依据自然人性的人文建构,它以道为最终本原、以义为...
摘要汉代以来,“汤武革命”是受命还是放杀,一直是学者们议论的话题。苏轼、祝允明等人以“汤武放杀”说向主流的“汤武受命”论提出了挑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辩驳。“汤武革命”话题不断被...
[摘要]孟子“乐育英才”终极目的是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人格修为和对道统的自觉承续,通过对“天下英才”的教化及其在社会中的德行实践,使整个社会趋于人伦有序和道德纯善的境...
【文史论苑】摘要《庄子》中论及“寓言”概念的《寓言》与《天下》两篇,疑皆非庄子所作。寓言在《庄子》中的作用,亦非如《寓言》篇中所写般是为使读者更加信服。而是因为庄子认为“言不尽...
内容提要如果说儒为我们指向了不无高远的“天下理想”的话,那么,禅则以极其直切的“活在当下”为自身的旨归。然而,为中国文化所共有的“根身性”却决定了二者看似分歧,实际上却难掩二者...
一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
[摘要]商鞅对战国后中国制度文明建设影响巨大,其战略思想以其特有的实践力量推动了中国古代史上最重大的制度变迁,为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力量。霸王天下是商鞅治国战略的宗旨。富国...
【摘要】“文明”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印证,人类认知的逻辑性表述,不同民族、族群文化多样性的创造与认同,也是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的结果。文明不是独大,更不能霸凌;而是平等、尊重、...
十余年来,有关“天下体系”概念、实质与在现今国际政治中可操作性的论争已然成为当下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主要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赵汀阳研究员的阐释下,“天下”理...
“执大象,天下往”出自《道德经》,是老子不落窠臼的观点,竟然藏有智慧在里面。这一慧眼发现,值得欣赏和借鉴。应作为一门功课,一边学习,一边指导人生实践。生活中,有一种现象司空见惯...
摘要:熊十力在《读经示要》中用相当篇幅诠释了《儒行》这篇儒家经典,并认为其思想贯穿群经,以此为起点读经,可改变当世士人的弊病,为救世治世打下基础。但现有的研究中对其《儒行》注疏...
摘要:周文王开国创制,废相不设,大变古今相传之法。朱元璋乃借《周官》王制为口实而黜相。王夫之欲驳论太祖之非,则须首先解释宗周何以有废相之举,此一举措又是否谛当于理。其乃根据“理...
摘要:王夫之的文武关系论,不脱离具体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而处处渗透着现实观照、宏观通论与哲学思辨。就基本态度而言,他强调在民族政治体内部,军事力量应统属于并服务皇权,而在朝廷...
摘要:明亡之后,诸遗老怀抱痛楚,不能忘情于故国。一方面抗清举事,以武力相抗;另一方面则退藏于密,从事学术研究,力图在思想上严格划清夷夏界限,为反清这一政治行动谋求学理上之严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