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荀子思想中,“天”代表实存之自然和人天生的自然存在的方面,而“人”蕴含着实体之人对自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赋予价值意义的人为因素。天人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表现在:从万物发生...
摘要:任继愈认为,董仲舒是儒学儒教化的开始。如果此说成立,则研究董仲舒的儒教思想,对于儒学史、儒教史都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儒教中,天人合一是基本信念,信命、信道、信经典相统一,...
摘要:董仲舒回顾和反思西汉立国七十年的发展历程,对治国之道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著名的“更化则可善治”这一命题。“更化”的基本内涵是更而化之,需要遵循三条原则,即“奉天”“法古...
摘要:“祥瑞”是董仲舒“天人感应”体系中的一个交接点,具有丰富的美学阐释空间。首先,就自身来看,“祥瑞”的自然性使其与人文性的“图谶”和“符箓”有别,它的强自然可感性使得形象思...
摘要:董仲舒不仅把饮食指向仁义道德和礼乐制度的实践层面,而且上升到了自然神论和精神信念层面。他在“天人感应论”“阴阳五行论”的前提下,以“天”为本源,以“食”为载体,从天道运行...
[摘要]传统儒家孝文化是现代孝道主要的理论及实践依托,儒家孝文化则以先秦时期孔、孟、荀的孝观念为基础。作为先秦孝文化形成的本源,“天人合一”思想中蕴含的天人关系与儒家孝道具有密...
[摘要]通过对“万物一体”观念的历史考察,可以使我们对于中国哲学之发展演变获得一种前后贯通的把握。先秦时期对于“天人之际”问题的探讨是万物一体观念的源头。在儒家学者所探讨的“礼...
摘要:天人关系,是中国文化当中的一个重要论题。在中国秦汉之前儒学史中,天人关系的主要代表有孟子的“天人合一”、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董子的“天人感应”思想。三子说法不一,但都...
摘要:我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总是忧虑那些不切实际事物的人,抛开它的引申含义,单纯分析“杞人”所忧,就会发现“杞人”所忧的事实是存在的,既然有坠落的陨石,为何日月星辰不会如是?...
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认识,它有唯物划和唯心之分,在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则为朴素自然观。中国古代朴素自然观具有整体性,并强调和谐有序,讲究天人合一,特点十分鲜明,对当今...
摘要:儒学是研究人性及人类伦常秩序的一门学问,伦理自然观是儒家思索天地生成、探索天人关系,塑造人伦秩序的基础,但儒家一直未作过系统性的论述。儒家初期自然伦理观秉持人性与万物之性...
摘要:建立在天人合一之上的求同尚和思想,是传统中国人群体意识的集中体现。由于其产生于宗法伦理背景之下,宗法伦理又建立在落后的自然经济之上,致使其具有一些消极因素。只有结合“具体...
摘要:自古希腊柏拉图确立对于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区分以来,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便沿袭柏拉图主客分离的二元对立路径进发,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达到主客分离的极致而实现了唯心的主客本体统一...
摘要:林兆恩是明代三一教的创始人,是唐宋以来三教合一思潮的集大成者。林兆恩创立的九序功法奠基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主要体现在阴阳相成、虚实相生、形神俱炼、天人合一四个方...
导读:本文包含了义务中心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教,太平,生态平衡,印度,英文,黄帝,天人。义务中心论论文文献综述写法陈霞[1](2018)在《...
摘要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的基础是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缔造了中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的两个基点:家园意识和天人关系。中国古代的环境概念大致可分为居室环境和自然环境两大类,我们一般将重点...
·本土化与中国学术转型·[摘要]面对由工业发展与人类中心主义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与自然失序,西方学者最早对生态问题与环境审美进行了讨论。中国美学研究者迅...
【摘要】汉代著名哲学家董仲舒的哲学中蕴含着非常多的生态思想,其著作《春秋繁露》中也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他的思想虽然源于汉代,但是放置于今日,都有许多跨时代的经验和意...
导读:本文包含了道教天人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教,天人,天人之际,道家,科技。道教天人观论文文献综述写法吴世民[1](2018)在《道教对道家...
摘要:黄宗羲批评罗整庵对朱子理气论的修正,从而导致“天人不一”的观点。黄宗羲的思想属于心学和气学,而罗整庵则应定位为理学转向气学的理论型态,两者的思想体系略有不同;虽然二人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