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于清末佛教净土宗感应故事集《修西闻见录》中的两个文本《光明成就论》与《光明赞》的个案研究,探讨清末净土信仰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光明成就论》与《光明赞》中透出的...
[摘要]谣俗既可以反映现实,作为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途径,也常常被认为具有预言征兆的性质,来预决吉凶祸福。因此有人精心撰造谣谚,或是有意利用谣谚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造成了重大事件,...
摘要:前诸子时期超越天人二元对立的“天人观念”具有深刻的美学史意义,这可通过中国美学的发生、发展、突破三个方面来说明:就“发生”而言,前诸子时期“天人观念”对于中国美学何时发端...
■历史文化摘要“究天人之际”和“通古今之变”是秦汉时期的重大社会政治课题,过去学者多将其分为独立的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史实多有脱节,值得重新审视。“究天人之际”和“通古今之变”...
摘要:李泽厚以“传统的现代转换创造”为总文化逻辑,以本体论为理论依据,阐释“传统天人合一”命题在揭示“人的真正存在”时所具有的优越地位。这一地位的确立,使得他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忠恕思想被孔子认为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平衡的根本准则和依据,是实现“仁”的有效途径,更是现代社会...
·气象与人类社会·摘要:现代工业文明产生了种种社会和环境问题,根源在于现代性哲学造成的道德危机。现代性哲学清除了道德原则关于人性和人在宇宙中地位的本...
摘要:该文分析了墨子学说中关于“义、利、天、人”的观点,并试图从《尚书》中找到这些观点的源流。关键词:墨子;义;利;天;人;尚书几乎所有的思想家,其思想都离不开一个框架,也就是...
[摘要]笔者结合与林安梧教授的对话及以前的拙文,再次探讨天人合一是否为儒家所独有的问题。林文及许多同类文章的问题是缺乏对“天人合一”等相关术语和概念进行精确的界定,笔者对此进行...
【哲学研究】摘要:“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多被解读为人与自然的合一。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指自然的“天”,而是指人格化或言神格化的...
[摘要]“天人合一”“忠恕之道”“家国一体”是儒家传统文化中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与国家关系的重要思想。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天人合一”“忠恕之道”“家国一体”思想,既需立足...
[摘要]先秦时期天人关系究竟是以何种方式存在和发展着的?用“以人合天”和“以天合人”两种类型加以总结最为合理恰当。“以人合天”是广义的“天人合一”;“以天合人”是狭义的“天人合...
摘要:叶适在面对佛老之学对儒学的挑战这一现实问题时,并不在儒学外部与佛老角胜负,而是通过判别儒学中驳杂的佛老概念,来坚守儒学的纯粹性。叶适对驳杂概念的判别方法来自对儒学本源的历...
【摘要】阳明早期为学的问题意识是其日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常人的是,阳明早期为学虽有三变五溺,却正说明其不以门户为藩篱,而是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探求天地之真际。由此,阳明之...
天人之分与庄子对“知”之限阈的反思天人之分与庄子对“知”之限阈的反思刘书刚(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重庆400044)摘要:“天人之分”作为理解庄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维度...
摘要:“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儒家、道家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文章试图从哲学的角度,通过分析儒家、道家以及《易传》一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发...
[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墨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天”是指“主宰之天”,而“人”则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组织活动的人,即“尚同之人”,“合一”即是天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天通过“明鬼”...
[摘要]在批判继承儒道两家天人观思想的同时,荀子又提出要从“天人之分”的视角来重新定义人与自然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通的存在关系,这不仅动摇了中国传统浑融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哲学...
摘要:天人关系是儒家思想史的中心主题。儒家天人观经历了天主人从、天人相分、天人相副、天人一体等若干阶段,最终形成了“人者天地之心”的天人观。人与天的关系,也由早期的顺天由命的关...
历史上的儒家文化发轫于中原大地,播撒于华夏诸邦,影响及于周边的民族和地区,构成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植基深厚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宋代以还,其思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