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天理观念形成以前,经历了从商代的帝令、帝命到西周的天命,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天道、道等观念的发展过程。战国秦汉时代,道家天理观主张回归自然天性。魏晋时代,道家天理观分化...
内容提要:文章分析了老子哲学中作为四大之一、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应当怎样取法于道,即取法于道的“自然”性,这也是老子哲学的中心问题。为解决此问题,老子创建的理论前提是关于天道和人道...
摘要:“天道”是儒学对“自然之天”的哲学性反思。《礼记·哀公问》中孔子论述了“天道”的特质:不息不已、可大可久、不言而成、明德垂范。儒学修身的最高追求就是效法“天...
摘要:新出土的楚简和帛书《五行》,篇幅简短,但结构严谨,内涵丰富,所涉问题较为复杂。《五行》28章分别从“五行”命题的提出、“五行”命题的具体展开及“五行”理论的发展等方面,展...
·思想史研究·摘要:内在超越是现代新儒学面对中西、古今之变提出的关于儒学宗教性、超越性思想的重要概念,它认为天道既是超越的、绝对的存在,同时又内在于...
摘要:子产是春秋末年的重要人物,其思想也相当重要。但过往成果多侧重其政治、法律等思想研究,较少涉及子产学术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基于传世文献和清华简《良臣》与《子产》,探讨子产...
摘要:丧礼是西周礼乐制度的重要部分。儒家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围绕“三年之丧”的讨论,实质上已经超出了制度范围,涉及天道、人情及社会伦理价值建构的问题。从丧制中看儒家对于天道、人...
[摘要]孟子与圣保罗之道德修养论,在显性层面上存在着三点区别:第一,善性与罪性这一人性论之别,这是道德修养的理论前提;第二,善性的存养冲扩与信望爱下的拯救这一道德修养方法之别;...
【内容摘要】道家哲学中,“天道”具有本源超越性、具象显现性和多元流动性特征,“人道”以“天道”为本,是“天道”在具象世界的显现,老庄据此构建了在“天道”统贯下的人之全主体性生存...
摘要:天人关系,是中国文化当中的一个重要论题。在中国秦汉之前儒学史中,天人关系的主要代表有孟子的“天人合一”、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董子的“天人感应”思想。三子说法不一,但都...
[摘要]本文通过孔子哲学思想的整体背景解读“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的真实原因,并尝试还原“性与天道”在孔子哲学中的意义。孔子“述而不作”的态度,表明了“性与天道”不能作为...
摘要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国家治理智慧,本乎天道的自然观是国家治理的出发点,尊人性、因人情是国家治理的内在依据,以民为本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依据,礼法合一则是国家治理的基本...
摘要:天人关系是人类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重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管子》无神论从发展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对当时各种有神论思想的驳斥,阐释了农时的规律性、人力的自主性、...
【历史研究】摘要:中华民族向来就有德性优先的传统,春秋时期的尚德思想在夏商之后又有其独特特点,人们把德纳入天道、鬼神、卜筮、妖魅这些活动当中,这些事件的应验结果往往还需要根据人...
摘要:黄宗羲批评罗整庵对朱子理气论的修正,从而导致“天人不一”的观点。黄宗羲的思想属于心学和气学,而罗整庵则应定位为理学转向气学的理论型态,两者的思想体系略有不同;虽然二人皆有...
摘要:确定董仲舒历史地位的前提之一是确定儒家是否宗教,而这有待辨明宗教概念。依方法论,现在流行的宗教概念在建类之始就有误——以基督教为典型。以这样的宗教概念看古代中国社会,自古...
摘要:在天人关系的问题上,“天人合一”的观念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但不容忽视的是,“天人相分”的反主流理念也始终存在。在“究天人之际”的过程中,作为儒家正统的董仲舒提出“...
摘要:西汉董仲舒与北宋张载是各自时代的儒学代言人。在儒学史上,西汉董仲舒最早提出系统的天人之学,而北宋张载则第一次使用“天人合一”这四个字,将其作为一个思想命题明确地提了出来,...
导读:本文包含了天道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道,山水,天人,张载,伦理,周易,属性。天道论论文文献综述写法林乐昌[1](2017)在《论张载的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性与天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道,论语,孔子,海德格尔,天命,述而不作,古代。性与天道论文文献综述写法田贺[1](2019)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