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横渠四句”专题】【编者按】北宋思想家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简称“横渠四句”,经过历代传播和不断诠释...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横渠四句”专题】摘要:太平大同思想源于以尧舜为代表的五帝时代,经过孔子及历代儒者的阐发,成为儒家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对...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横渠四句”专题】摘要:张载以“为往圣继绝学”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学术使命。为实现这一使命,他深入批判佛、道思想,系统诠释儒家经典,着力建构以“...
·文化问题研究·[摘要]“敬”是朱子重要的涵养工夫,在不同语境下含义有所差别,比如,“畏”、“主一”、“收敛身心”、“常惺惺法”、“整齐严肃”等,但...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横渠四句”专题】摘要:张载“为生民立命”的命题涉及两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认定其异文,二是如何解读其思想。这一命题既有对孔孟命论的传承...
摘要:詹道传《四书纂笺》采用笺证形式,对《四书集注》作出了正其音、明其义、考制度、辨名物、究本末、补未言、列异说、辨错谬诸方面的考察,被称为“羽翼朱子而有功于圣门”。该书还就《...
内容提要清代中前叶的浙西有一批传承有序的朱子学者,以张履祥为发端,吕留良为助手,经过吕葆中、柯崇朴、严鸿逵、车鼎丰等吕氏门人的接续,直到张氏之私淑祝洤,为拯救风俗人心起而“尊朱...
摘要:从格物致知与科学关系的角度看,历史上格物致知的含义曾经发生过两次重大转向:一次是程朱理学格物致知说的形成,另一次是明末清初实学思想家格物致知观的形成。两次转向均对科学起到...
【博士论坛】摘要:在复兴儒学、改造世道人心的宋学思潮中,儒学的“中庸”思想深刻影响了苏轼的文化创造。苏轼通过《中庸》篇的诠释,发挥了“明体达用”的中庸思想;他扣住“诚明”“终始...
[摘要]本文将朱子学置于21世纪新视野之中,探讨朱子学中的“理一分殊”说、“仁”说与“公共”精神,在全球化时代所具有的新意义。本文首先指出:21世纪世局的根本问题在于“全球化”...
摘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在经部分类方面,吸收前代目录学著作之长,结合学术思潮发展的状况及图书存目之数量,突破前人经部目录分类之藩篱,取得前代未有之成就。陈振孙不仅为目录学家...
摘要:朱熹、陆九渊二人多次发生学术之争,其学术争辩多通过往来书信互探疑义。但朱、陆往来书信多有佚缺者,似当出自有意之所为。首先,佚缺的朱熹、陆九渊往来书信,其部分内容、文句,皆...
摘要:张载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宋明理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关学的创始人。其哲学思想体系不仅建立在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基础之上,继承与发展了传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而且以...
[摘要]作为人文世界的绝对者,圣人在“历史世界”中的遭际始终处于变化之中,这是朱子“理气论”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然而,正因为圣人完全地体现了天理,故而在遭逢“时运之变”之时,可以...
[摘要《]中庸》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朱熹《中庸章句》对此做了充分的说明,其中包含了生态在于人心的思想。这种强调通过人的心性修养,回复本之于天地生物之心的“爱物之心...
摘要:朱熹与蔡元定相识四十年,二人以道相交,志同意合,彼此成就。在教学上,二人互相切磋,教学相长;在学术上志趣相投,共同维护道学之正统;在生活上相知相惜,互为师友。朱蔡二人以究...
摘要:南宋末年,在理学的影响下,许多儒者对以时文取士进行反思。宋元鼎革之后,这种反思仍在继续。有些儒者在宋亡后坚守节义,隐居著述,以传递道统为己任。随着元廷推崇理学,广设学校,...
摘要:虽然朱熹较少论及自己对庄子学说的理解或参证,但实际上后者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朱熹的思想,并推动其不断深化。朱熹理学在很多地方表现出与庄学的相似性。首先,庄子将道理解为宇宙...
·文学研究·摘要:王雱《南华真经新传》以儒学家的视角对庄子思想进行了阐述与发挥。他将“时”引入到阐释庄子的逍遥义中,把郭象“适性逍遥”演义成为“适时...
[摘要]朱子哲学的研究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其工夫论更是集理学一系相关理论的大成。“中和旧说”发生的前后是朱子工夫论形成、发展和延伸的阶段。在此期间他对于道南学派的工夫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