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熹伦理学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对于二者的相似层面的挖掘,廖申白、周辅成、谢晓东等人曾从静态的视角做出相关的努力,探索出相关的研究...
摘要:中国古老的“象物比德”的文化传统,为宋代理学家所承继和展开。理学家在承继前人的基础上,扩大了“象物比德”之“物”的范围,拓展了“德”的种类和内容,发展了“比德”“取象”的...
摘要:胡寅《崇正辩》是南宋初期一部十分重要的批判佛教的著作,它产生于南渡前后理学家们纷纷从佛、儒佛不辨的历史背景之下。胡寅能够抓住佛教毁弃人伦、世界观空虚不实的特点,证明儒佛之...
道南文化研究【主持人语】理学亦称道学。“道南”就其本义而言是指道学(理学)南传,确切说则是洛学南传。《河南程氏外书》曰:“明道在颖昌,先生寻医,调官京师,因往颖昌从学。明道甚喜...
摘要:同治年间广东宋学的发展,为汉宋学对话提供了可能性,以朱次琦、陈澧为代表的广东学者使嘉道年间由阮元、林伯桐奠定的广东汉宋学调和显得脉络清晰。无论朱次琦、陈澧主张的汉宋学调和...
摘要:北宋哲宗亲政以后至徽宗时期,新学真正成为官方学说,这是北宋新学发展的顶峰,也是新学沦为王朝政治工具的开始,新学因此逐渐走向消亡。新学在徽宗时期主要是徽宗宣示理想政治和个人...
【儒佛道与地域文化】[摘要]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龟山(杨时)在无锡创建东林书院,聚徒讲学,整理二程遗著,并对一些重要命题予以继承、发展,使吴中成为洛学入闽之中介。龟山特...
摘要:周敦颐善于借助《易》学阐发他的诚学思想,在其著作《通书》中多有《易经》和《易传》的内容。文章注重对《通书》九卦的阐释,意在说明九卦之间存在一致性,同时寻找《易》学和诚学的...
【关学研究】摘要:牟宗三从《诗经》中“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的道德视域出发,对张载天道观做了带有道德色彩的诠释;从太和与太虚、太虚与气两个方向分别提出道体创生、圆融不二的观念,这...
摘要:理学宗旨意在维持心性之学与明体达用之间的价值平衡,突出“内圣”同时致力于“外王”。两宋士大夫入仕为官而期盼得君行道,得益于宋代重文轻武与君臣共治天下的政治策略,同时宋代科...
摘要:朱子之学以“理”为本,以“明理”和“合理”为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陆王心学则讲求本心与良知,重视社会实践对人的磨炼。他们虽然都以明人伦和成圣贤为人格教育的宗旨和目标,但是在...
摘要:儒学门人在儒学史上的地位需要重新认识,重视儒学门人研究就是重视儒学存在的社会性与演变的延续性。门人研究对于以抽象义理和儒学宗师为中心的儒学道统论和儒家发展史的叙述方式具有...
摘要:欧阳修继承了先秦“情”的实意内涵,以“人情”指代人们能普遍经验和接受的基础常识。在他看来,这种常识具有质实性意义,是人之为人均应具有的属性特征,从而使“人情”被抽象为具有...
朱熹虽然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却在诸多哲学问题上存在着某些不足。在鬼神观上,他认为鬼神是气,是形而下者;在人性论上,他认为恶来源于气质之性,天地之性便没有了地位;在道气观上,朱熹...
摘要:刘君同志对笔者提出“王安石是变法激进派,张载是温和派”的观点进行质疑,其文所引典籍漏洞百出,结论不科学、不可靠。张载认为,“化”是气之运化流行过程,是一种变化形式,也是人...
摘要:作为理学家,吕祖谦以其兼采朱熹陆九渊、无所偏滞的学术特色,形成了“吕学”。吕祖谦在理学实践中,不论是学术交游还是书院教育,都注重兼采众长,吸取各家观点。在其理学主张中,则...
摘要:程颢的人性论是学界研究的难点,有多种观点并存。要正确理解程颢的人性论,需要结合他所面临的辟佛与弘扬儒学的文化背景。为了批判佛性论,他吸取告子“生之谓性”说以肯定人的自然之...
摘要:宋明儒学分派问题是宋明学术史研究的重要问题,由此出现了多种分派理论,其中张岱年、张立文的理学、气学、心学的三分法,牟宗三的三系论,劳思光的一系三阶段论,何炳松的三系统论尤...
摘要:《孟子集注》中虽未明确提及“道统”二字,但道统仍然是其中的主线。道统指道的传承系统,包括人物、文本两方面,并依靠语言文字实现传承。朱熹主要通过引用二程的方式,在《孟子序说...
内容提要“明道论性章”是程颢性论思想的重要展现,素称难解。朱子对于“明道论性章”多有讨论与诠释。受程颢以“天命之谓性”解读“生之谓性”的影响,朱子一改旧有对“生之谓性”的批评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