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当前表现出利益相关者群体、产品功能、消费需求结构的巨大差异性。以少数民族特需用品需求差异为研究切入点,明晰少数民族特需用品、需求、需求差异的概念,分析需求...
摘要:我国早期的民族学研究方法大多来自西方,本土化水平并不高,但随着国内民族学学科发展,研究方法也愈渐成熟,作为民族学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也日益展现出其重要作用。但对...
摘要:A村无稳定工作和固定收入的90后青年群体,因政府拆迁而暴富,他们向往高品质现代化生活方式,试图通过符号消费彰显优越的生活和身份,并藉此构建与社会的交往关系,他们的世界观的...
【摘要】立足僚学研究文献及僚文化研究方兴未艾的趋势,立足族群互动的历史和相关理论,研究僚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在于确证族群互动与民族融合的规律、丰富我国民族史学理论、增进民族认同和民...
摘要: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创办于20世纪50年代,在改革开放之前,即已在服务于广西民族地区发展的过程中奠定了学科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恢复了民族学的机构设置;从20世纪9...
摘要:从历史形成过程、概念纠葛和本土化实践三个方面探讨中国民族学的构建与发展,并分析民族学学科体系建立的深层次原因。认识主要有三点:首先,超大民族学科的形成完全受制于社会政治语...
[摘要]以对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梁钊韬先生在1985年11月4日到1987年12月4日两年零一个月的时间中写给他所指导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格勒同志的11封信为第一手材料,通过对信件内...
2018年12月1—2日,第三届广西世居民族论坛在广西河池市委党校举行,170余名代表参加论坛。论坛旨在凝聚广西民族研究力量,发挥学术团队智库功能,促进乡村振兴及广西壮、汉、瑶...
[摘要]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云南、西藏、广西)由于经济、历史文化、宗教传统、民族风情、习俗习惯等因素,形成了活泼鲜明、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基于西南边疆地区民族文化活动的主要特...
摘要:改土归流既有土司的一面,也有土民的一面。从土民的视角来看,改土归流虽是国家力量对土司地区的变革,但这一变革并非单向,土民在改土归流过程中也并非被动的“接受者”。无论是土司...
摘要:正如杜赞奇的溢美之词,《逃避统治的艺术》“可能是迄今为止詹姆斯·斯科特最重要的著作”。本文将对这部重要的著作做出述评并指出其中可资借鉴之处。首先,本文讨论“...
摘要:斯科特《逃避统治的艺术》一书出版后,引起学界较多的讨论,本文是对斯科特的一种补足性反思。不同族群、文化之间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的遭遇,并不必然表现为抵抗、逃避或同化,毋宁说...
摘要:斯科特将藏彝走廊北端,即“部分四川”划入赞米亚地区,将这里的山地居民与东南亚山地居民视为以“逃避统治”作为生存方式的人群,与藏彝走廊北端的历史事实并不符合。藏彝走廊北端的...
【摘要】民族村寨文化振兴是一个集多维度、多要素、多功能的系统性工程,是民族村寨文化历史延续、文化互动发展与文化功能提升的有机统一。具体而言,既包括时间维度的选择性扬弃,做到弘扬...
栏目主持人:王晓毅主持人话语:如同斯科特所有的著作一样,《逃避统治的艺术》也是一部极具有启发性,同时又容易引起争议的著作。借助东南亚山地的历史,斯科特建构了一个通过逃避以实现自...
摘要:托茂人处在蒙与回的历史之间,曾被视为汉回、缠回之外的蒙藏回,其族源是蒙古还是回回,渊源于河西还是河套,“托茂”一词是汉语还是藏语,先有“托茂”还是“托茂公旗”?本文综合文...
摘要:民族地区贫困具有致贫原因复杂、精神贫困和技能贫困等特点,是高校教育扶贫的逻辑起点。由于对民族地区贫困的特殊性认识不足,使得高校教育扶贫陷入了“粗放式”扶贫的实践困境,教育...
摘要:民族地区需要充分借助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优势,探索一条契合本地发展需要的乡村振兴模式,而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则是推进民族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浙西南畲族特色村寨建设源自浙江“...
摘要:本文通过对《民国化平县志》的历史人类学的话语分析,揭示了中国传统的方志不仅是传统历史学的“文类”,更是一种权力生产的文本话语,这种话语是国家、地方与民间话语之三种权力层级...
摘要:神圣性与世俗性并存是民间信仰的特点,二者的相互作用与民间信仰的变迁存在关联。通过对一个闽南渔村妈祖宫的田野调查,认为信仰空间中神圣与世俗性的互促共进与融合构成信仰空间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