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出现了严重的水灾、旱灾和雹灾等自然灾害。它们呈现出普遍、多样、频发和群发的特点,不仅使边区的受灾人口...
论文摘要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自然科学大众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影响深远的大众教育运动。陕甘宁边区内部经济文化发展的双重困境,与边区周边政治形势的急剧恶化,激发了中国共产党...
论文摘要抗战以来,陕甘宁边区政府日益重视盐业问题,并将发展盐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为发展盐业,边区政府一方面领导群众改良晒盐方法以提高食盐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
论文摘要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实施的回族情况的社会调查,弄清了回族群众生产、生活状况,为制定切实的民族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它丰富了党的民族工作方法,实现了党的民族工作创...
毛泽东在转战陕北途中晋绥革命根据地是中共在抗日战争初期建立,范围大致为山西大同—运城公路以西地区、绥远(后并入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一带。晋绥革命根据地也称晋绥边区。晋绥边区的正...
摘要:陕甘宁边区回族干部政策的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在战略任务转向抗日救国之后,作出争取少数民族组建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定。在政策源起方面,培养回族干部是解决边区回族...
摘要: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对干部的考核是边区政府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任人唯贤干部政策的重要措施,也是边区政府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区政府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对...
摘要:延安时期,尽管战事频繁,但党仍然给予民生问题应有的重视,不仅勇于和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呼声中发现民生问题,教育党员干部正确认识和处理“索取”与“给予”的关系,而且还采取了一系...
摘要:“四三决定”是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政策调整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四三决定”指引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妇女运动道路,唤醒了广大边区农村妇女的民族意识,...
高克林(1907-2001)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曾有幸先后三次到北京西单北大街小酱房胡同31号,访...
摘要:转战陕北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著名的战略转移,人们习惯称之为“第二次长征”。转战陕北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除了中共中央的英明决策、边区群众的大力支援、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等因素...
【摘要】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创造了多种形式的政治社会化途径,如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新闻媒介、文艺作品、政治鼓动、政治参与。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社会化发挥了巨大的政治效能,它传播了先...
摘要:延安时期,面对蒋介石集团的“围剿”、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为巩固政权、保家卫国,制定了多项优抚政策来保证征兵工作的顺利进行。边区政府对烈军属的婚姻、家庭生活、子女...
【理论探讨】摘要:陕甘宁边区是中央红军长征结束到达陕北的落脚点,也是延安时期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它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和影响成为中国革命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中国共产...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兵连祸结,灾荒不断,中国共产党领导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卓有成效地应对了严重灾荒,快速集聚了其民心民意之执政基础。中国共产党制定机动灵活的救灾奖惩制...
提要:由于国民党经济封锁、日寇频繁轰炸、自然灾害频发等原因,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面临比较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应对经济困难、化解财政危机,陕甘宁边区政府经过慎重考虑、统筹安...
摘要: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了陕甘宁边区的政治文化建设,使边区的政治文化开始了从儒家政治伦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从地方主义到国家观念、从依附心理到民主意识、从“人治”思维到...
[摘要]习仲勋于1943年担任绥德地委书记,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并且相机行事,准情酌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这一过程中,习仲勋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内容提要延安时期的科学技术观念,与中国传统“格致”观以及五四科学思潮渊源颇深,并受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深刻影响,体现出实用性和大众化的鲜明特征;延安时期的科技观,也与地方的自...
内容提要“特区”与“边区”虽是抗战之前即已存在的区域之称,而“陕甘宁边区”无疑是特定时空背景下的一种特殊政治行政存在,不过其区域名称则在“特区”与“边区”之间经历了曲折复杂的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