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观念,“自然”向来被认为滥觞于先秦道家尤其是老子。然而,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视角考察,这种流俗观点不仅需要面对文本依据的考验,更需要应对哲学逻辑的挑...
摘要:奈良至平安时代前期,《管子》及《管子治要》写本随遣唐使东传日本。后来,《管子》的刻本也传入日本,并被各藏书机构收藏。江户时代以后,日本又出现了诸多新的《管子》印本,《管子...
[摘要]根据《尚书》《左传》《周礼》等有关儒家经典,“誓”这个词,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亦承担着相应的社会功能。文章依据有关儒家经典,对“誓”有关的史料进行解...
【摘要】《墨子》中实际上有两种“三表”,一种是通常所说的偏于认识论意义的三表,另一种是偏于实践论意义的三表。后者考察一种言行举措的正当性要看其是否利天、利鬼、利人,可谓一种“三...
摘要:在张君劢看来,人类是万物之灵,处于相互贯通的两界之中,即物质界和心灵界。人类运用心灵去宰制物质界而获得科学知识,人类的群体性社会生活则离不开道德规范与伦理秩序。知识与道德...
舍勒十分重视情感在伦理学中的重要意义,他的伦理学通常被称为“价值情感伦理学”。我们知道,孟子讲的“四心”也主要针对情感活动,在此他也并未将理性与情感对立起来或做出明确划分。与舍...
·学界观察·〔摘要〕《唐君毅先生年谱长编》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一部唐君毅年谱。《长编》凸显了“‘学术年谱’的特性”,注意到了唐君毅哲学对儒家哲学现代发...
·学术批评·[摘要]在儒学复兴的众多思想流派中,康有为思想在近年逐渐被一些学者所尊奉和宣扬,并在当下语境中形成“大陆新儒家”学术热点。以“新康有为主...
摘要:值康有为诞辰160周年、戊戌变法120周年之际,对康有为相关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面对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康有为立足于传统,吸纳域外科学理性思想进行的社会政治...
摘要:“生生”是王阳明良知发用的动态过程。良知所生为事物之理,即事物于人之价值,“生生”是良知作为价值本体的表现。作为价值本体,良知圆满具足,故求理只需心上下功夫。仁是“生生”...
摘要:在牟宗三诠释视域下,王阳明良知学于现当代有两个诠释向度:一是成就了知识逻辑等之“执的存有论”向度;二是从形上学方面以道德实体之呈现落实而贞定天地万物之在其自己之“无执的存...
摘要:从格物致知与科学关系的角度看,历史上格物致知的含义曾经发生过两次重大转向:一次是程朱理学格物致知说的形成,另一次是明末清初实学思想家格物致知观的形成。两次转向均对科学起到...
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上承两汉经学,下对隋唐“三教并流”思想格局的形成以及宋明理学的开创都具有深刻影响。如果说“正始时期”标志着魏晋玄学的开创,那么王弼无疑是...
摘要:王充在《论衡》中将当时的儒士分为四类:“儒生”“通人”“文人”和“鸿儒”,并极力拔高“鸿儒”这一特殊群体,赞扬他们的烈烈事业,认为“鸿儒”乃“超而又超者也”。从他独标“鸿...
摘要:春秋时期,“精”作为心意修养的一种工夫,在《国语》《左传》等经典中有集中体现,内心做到精洁、精爽、精明,可以感应宗教意义上的神明。战国时期,“精气”之“精”出现,这种存在...
先秦古人的思想大且深,他们所信奉的天命观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上古三代的“有命自天”“天命靡常”“保天之命”等反映的天命思想表明,天可以主宰一切,成为至高无上者、正义...
摘要:中国早期儒家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看似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实际上二者之间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中国早期儒家十分明确人类仁爱的最终归宿——止于至善,因而他们所探讨的重点在于通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