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儒学的复兴,承载着复古情怀的大陆新儒学也开始步入公众视野,其积极入世的学术理念虽能为儒家文化开辟出全新的研究路向,但这同样能使学派堕入用传统理政思想剪裁中国现实发展...
摘要:萧先生根本的学术追求,是通过掘发船山哲学所代表的中国哲学早期启蒙的现代价值,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源头活水,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其船山哲学研究依此方得其恰切理解。...
在现代新儒家代表性人物当中,熊十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作为现代新儒学的奠基人,熊十力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融汇西方现代文化,打通儒佛,辟空立论,创建了“新唯识论”学思体系。他的“体...
哲学研究·梁漱溟研究专题·[摘要]相对于传记类的研究成果而言,对梁漱溟思想的综合研究相对偏弱,但思想专题类的研究却得到了多方面的展开。专门以《梁漱溟...
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出场是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紧密相连的。在东西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背景下,在现代性的冲击、裹挟下,现代新儒学思潮以阐释儒家精神在当代社会合法性为使命、并力求使儒家精神在...
摘要: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其思想与整个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尤其与中国近代大变局紧密相关。东传科学影响下康有为今文经学体系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先声,成为二十世纪初...
摘要黄宗羲《明儒学案》是学术名著,但也有文献失误,如黄宗羲为夏尚朴选编学术资料时,曾断章取义地进行了刻意的剪裁,从而对读者造成了某种误导。夏尚朴初次从章懋处闻听陈献章之学说,其...
儒学在宋明理学之后产生了以考据为学术中心的乾嘉汉学,一般认为乾嘉汉学的学术旨趣只集中于音韵、训诂等一系列的考证层面,然而需要意识到,乾嘉汉学是儒学的一个特殊发展时期,它的出现是...
摘要:以往在对戴震哲学进行思想史评价时常将其与近代思潮相关联,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做法。由于近代思潮与之前的儒学思潮存在一种断裂,这种思想史的评定方法缺乏合法性。实际上应当将戴震...
【哲学】[摘要]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变革之际,庄学研究开始逐渐走出宋明理学的樊篱。某种意义上,王夫之的庄学研究(《庄子通》和《庄子解》)重新回到《庄子》文本,建构了其自身“以庄解...
[摘要]儒学是依据“六经”而发明其旨趣的学问,儒家是专门从事这样学问的学者群体。作为儒学研究者的我们与儒家则是同一文化系统中两个不同时代的学者群体,其文化的同一性要求我们继承以...
【摘要】明清之际“自性理转向经史”的哲学转型是中国哲学史的重大事件之一。其中,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学术开展出心学向经史之学转型的思想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黄氏在其名著《明儒...
摘要:文献考证表明黄宗羲梳理《明儒学案》中明代关中学术时,曾参考过《关学编》。由于黄宗羲视明代关学为河东之学的分支,故需要对明代关学进行重新建构。《明儒学案》纳关学入河东之学,...
摘要:中国思想发展到了清代以后,宋明以来蓬勃发展的理学进入了瓶颈期,各种理论缺陷相继暴露出来,引来大量对理学的批评和反对,并进而对儒学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彭绍升是清代居士佛教...
摘要:本体论和工夫论构成了湛若水儒学的基本框架。湛若水在人与自然“一本”的基础上贯通了心体与道体,以道体的中正、自然特征诠释心体的中正、自然理念,形成了儒学本体论体系。湛若水以...
[摘要]明初君主专制达到了高峰,儒学发展也呈现出新样态。朱棣《圣学心法》站在“君师合一”的立场,对儒学传统中“天命”“礼乐”“刑罚”等概念进行了新的阐发,建构起所谓“君臣一心”...
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新近出版的《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①陈立胜:《入圣之机:王阳明致良知工夫论研究》,北京:生活·...
王阳明援佛入儒在中国思想史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但在儒学角度上促进了王门的佛学化,还在佛教角度上推动了佛学的儒学化,共同推进了儒佛两家的合流,进而结束了长期存在的儒佛之辨。...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横渠四句”专题】摘要:张载以“为往圣继绝学”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学术使命。为实现这一使命,他深入批判佛、道思想,系统诠释儒家经典,着力建构以“...
【博士论坛】摘要:在复兴儒学、改造世道人心的宋学思潮中,儒学的“中庸”思想深刻影响了苏轼的文化创造。苏轼通过《中庸》篇的诠释,发挥了“明体达用”的中庸思想;他扣住“诚明”“终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