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国荣先生的“具体形上学”是立足于现代的智识脉络与问题意识,在世界哲学视域中,对儒家形上学所作的重要推进。这一推进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其一,揭示各种形而上学的病理,着眼...
摘要:胡寅《崇正辩》是南宋初期一部十分重要的批判佛教的著作,它产生于南渡前后理学家们纷纷从佛、儒佛不辨的历史背景之下。胡寅能够抓住佛教毁弃人伦、世界观空虚不实的特点,证明儒佛之...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专题研究:域外《论语》学研究《论语》是儒家元典中的核心之作,其对东亚汉文化圈内国家的影响不亚于《圣经》对西方国家的影响。我国与韩、日、越等均有悠久的《论语》...
摘要:杨国荣教授“儒学研究四书”之义理可以分为三部分。首先,“王学两书”从明代出发,详析阳明学派的哲学精神及其演变,以本质与存在之辩出本体之转向,以本体与工夫之辩出工夫之转向,...
书评西哲的“形质论”,重形而轻质,而中哲的“文质论”,文质相佐,孔子的“君子之论”(《论语·雍也》)即为力证。儒家肇于先秦,其说立足于自然而然的人情现实,注重礼对...
【关学研究】摘要:李二曲是明清儒学转型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他对儒学的宗教化与世俗化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沿袭思想史与哲学研究的不同视角,明清儒学的宗教化和世俗化也表现出留意于“实践落...
摘要:儒学是杨国荣教授庞大研究体系里一个重要论域。多年来,围绕着何为儒学、如何研究儒学、儒学何为等问题,杨国荣教授形成了一套理论儒学的观点和方法。杨国荣教授的理论儒学以世界哲学...
古今论坛摘要:从先秦思孟学派到宋明儒学,再到现代新儒学,心性论一直占据着核心和枢纽的地位。牟宗三在康德道德哲学的参照下,清楚地揭示了儒家心性论中所蕴含的道德主体性观念,但他同时...
摘要:儒学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数千年以来的思想主流,并继续对当代中国各个领域的思想演变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对儒学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结构梳理,进而分别就民族精神培育、政治思想...
摘要:王阳明从“心即理”、“心外无物”的心本理境论出发,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他“知行合一”的工夫道行论,最终确立了阳明心学成“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圣人之道的儒学教果论的实践哲学体系。...
摘要:理学宗旨意在维持心性之学与明体达用之间的价值平衡,突出“内圣”同时致力于“外王”。两宋士大夫入仕为官而期盼得君行道,得益于宋代重文轻武与君臣共治天下的政治策略,同时宋代科...
摘要:儒学门人在儒学史上的地位需要重新认识,重视儒学门人研究就是重视儒学存在的社会性与演变的延续性。门人研究对于以抽象义理和儒学宗师为中心的儒学道统论和儒家发展史的叙述方式具有...
摘要:如何把握荀子与宋明理学的关系、看待荀子和朱熹之间的思想关系,是儒学思想道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牟宗三、李泽厚提出“荀子与朱子类似”、“朱熹是荀学”的论断。如此将朱...
[摘要]作为壮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曾以古文经学为特色的儒家经学形式活跃兴盛于壮族先民地区,以董仲舒之学和以“统合儒释”为思想内容的汉唐儒学传播影响于壮族先民地区,以程...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曾经在历史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近代以来成为游魂的儒学,经历了一阳来复,又走上了复兴。韩星教授《四十年来儒学复兴的回顾与展...
编者按:茶文化始于中国,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年间。数百年的酝酿,中后唐时期出现了茶道,皎然和卢仝的诗句、封演的记述都是明证。在宋代,中国茶道借助佛教传入了朝鲜和日本。中华茶道...
摘要:曾经统治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儒家思想独有的道德教化体系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思想的主要流派。而在秦汉时期发展起来的儒家经学,却影响至今,源远流长。关键词:秦汉;儒家经...
摘要:本文以“东亚文化圈”、“儒教文化圈”等概念,作为分析的范畴依托,沿循“一带一路”之背景,尝试在历史与现实的双层轨迹中进行对应性考察。思考作为历史文化传统的儒学在当下网络化...
摘要:张新民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贵州省儒学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儒学研究和书院教育实践,致力于以阳明学为中心的宋明义理之学,兼及嘉乾汉学,尤于贵州地...
摘要:宋明儒学分派问题是宋明学术史研究的重要问题,由此出现了多种分派理论,其中张岱年、张立文的理学、气学、心学的三分法,牟宗三的三系论,劳思光的一系三阶段论,何炳松的三系统论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