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郭齐勇,1947年生。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1981年考上硕士研究生,师从萧萐父、唐明邦、李德永教授。1984年毕业留校在哲学系任教,1989年1月晋升为副教...
摘要:依据钱穆先生之说,对宋代的“新儒学”之称可有广狭之别,即广义的“新儒家”包括范仲淹、欧阳修和“宋初三先生”等,而狭义的“新儒家”则专指宋明理学家。朱熹所说“本朝道学之盛”...
摘要:中国历史上的道统构建起源较早,内容发展比较丰富,并形成了明显的排他性特征。明代王阳明一方面为了论证心学的合法性,继承了道统构建排他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在“万物一体”“满街...
贵阳学院阳明学与黔学研究院陆永胜教授大著《心·学·政——明代黔中王学思想研究》(下文简称陆著)于201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本书之成集陆教授十数年心得...
[摘要]金代赵秉文儒学思想的纯粹性一直受到当时及后代学者的质疑,他的“史论十篇”是以儒家理论为标准评判历史的,这组文章在分析朝代兴亡的原因、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既有对儒家...
摘要:吴与弼持敬,陈献章主静,从师承来看,刘宗周更认同吴与弼的着实功夫。刘宗周的主静功夫直接受到阳明学影响。从江右王门的传承来看,刘宗周的老师许孚远与万廷言为挚友,其中万廷言的...
摘要:当代“儒学热”文化思潮在复兴传统、扩大儒学影响力等方面与牟宗三的学术思想主旨有共同点,但二者在文化态度、研究方法和研究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别。以牟宗三为代表的新儒家属于学院派...
文史哲研究:考证专题研究摘要:朱熹是我国学术史上对治学这一主题进行全面而深入探讨的学者。他的治学思想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自觉的问题意识,体现为对自身、学术和社会的自觉反...
摘要:儒学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在传承过程中触发了其本身的修正作用,解决了一系列社会矛盾。运用儒学对社会表象进行分析,得出经世致用之道,并使之成为改变社会结构的良性手段,是每一个儒...
摘要:《孔子的智慧》是林语堂海外著述中的一种,林语堂立足于原典,以中西文化的横向对比为导向,对四书、《礼记》《史记·孔子世家》等经典文本予以编译与阐发,不但重新诠...
[摘要]作为儒家的“歧出”,荀子及荀学饱受后儒诟病。荀子站在辩者与立法者的立场上,对儒学进行反思并加以重新构建,目的是使儒学从迂阔而无用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与先验论、唯理论的思孟...
[摘要]韩国在东亚儒教文化圈中堪称是最忠实于儒家文化的国家。中国儒学传到韩国以后,在与韩国本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变化,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韩国儒学。韩国已经成为世界上...
[摘要]在“富而无礼”的社会形势下,汉代社会治理思想实现了从“尊崇黄老”到“表彰六经”的理论转轨。汉武帝朝一度臻成郅治,其要旨即在遵循儒家“富而后教”观念,积极传承孔子儒学精髓...
国学与儒家哲学的普及《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郭齐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中国人的智慧》,郭齐勇著,中华书局,2018《中国思想的创...
【摘要】儒学“内在超越说”是现代新儒家在中西比较视域中的跨文化理论重构。然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它不断受到来自新实用主义和分析哲学阵营的质疑。安乐哲、冯耀明、郑家栋等学者通...
摘要“禅式儒学”这一提法,意在说明宋明理学中的陆王心学对于佛教,特别是禅宗思想的吸收,论文从儒佛比较的角度探讨禅学对于阳明心学的影响,说明阳明学似禅实非禅、是儒亦似禅的特点。通...
摘要:2018年的儒学研究可以从八个主题出发加以概述。这八个主题分别是:礼学与经学的实践指向、儒学现代转型及其新形态、儒学与异质文明的对话、东亚视野下的儒学研究、儒家伦理的当代...
摘要:近代以来,在儒学与自由的关系问题上,形成了两种常见的对立观点,一种是视儒学为自由的敌人,一种是以自由为儒学的价值。从检讨这两种观点入手,通过引入“情感-责任”的视角,重新...
摘要:黄宗羲《明儒学案》从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止修、泰州等地域角度来划分阳明后学之派别,并逐一为之设立学案。立足于“平民”身份写泰州学派王艮及其后学,肇始于容肇...
摘要“新儒学”(Neo-Confucianism)、道学、理学构成了理学的不同之名。以“新儒学”指称理学,体现了理学与传统儒学之间的历史传承关系,用“道学”概括理学,表明了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