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传统儒家的观念中,“君为民表”与“君为臣纲”相仿,主要都是针对君主而言的。“君为民表”的合法性在于“君者日也”的设定,而君主应当如何作为才能拥有作为“民表”的资格,这意...
[摘要]自由是个古老的观念,东西方文化均给予众多关注,然而,两者自始便内涵有异,实施的路径也各不相同。儒家文化中的“自由”思想具有独特的向度。然而,自中国近代引入西方自由概念以...
【伦理研究】关键词:恶;性;情感;儒家摘要:恶既是现代语言,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概念。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恶是由物理性的人性所自发产生的一种情感,即厌恶、恶心。由厌恶的动作逐渐形...
【摘要】对明清之际致力于沟通中西文化的来华耶稣会士而言,“四书”成为他们向西方介绍中国思想的最佳素材,译介“四书”成为其中学西传的核心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庸》《大学》等儒...
摘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推崇良知,优秀的道德基因深受良知思想的文化滋养。儒家良知思想源远流长,传承发展,自成体系,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孔子的“学而知”具有启蒙意义,孟...
[摘要]就现代学科分类而言,知识与德性分别隶属“必然”(真)与“应然”(善)之领域。然而事实上,知识与德性不但本然地同出一体,而且其必将走向统一——真、善、美的统一。由知识通往...
摘要:先秦诸子关于人性论的探讨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例如:荀子“性恶论”中天人相分的天道观、化性而伪等思想内涵,在物质富足道德却出现滑坡的当代社会,极具现实意义。研究先秦思想...
□中华德文化研究□摘要:韩非的道德观较之于儒家的道德观,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向,它肯定了“利”对生成“德”的积极作用。韩非首先肯定了人性求利的不可改变性,与“道”所体现的客观规律...
摘要:深生态学是伴随全球生态危机而产生的一种激进环境伦理思潮。它自视比浅层生态学更深,并提出八大纲领和劝勉性口号以提高公民深层生态意识,指导其生态实践。“自我实现”和“生态中心...
摘要:《左传》德行伦理思想肇始于“民为神主”“先民后君”民本思想的发展,尚德精神的推动以及占筮结果与道德评判的结合,其思想内容包括以民为本的德政操守、统治者个人道德修身操守、臣...
[内容提要]儒家伦理通常被认为是中国社会特殊主义的差序式“关系信任”的根源。如果从更宽泛的文化传统来看,儒家伦理始终具有“推己及人”的社会信任建构作用,而法家功利主义传统则对某...
[摘要]“中”是儒学核心范畴之一,集中体现着儒家士人政治诉求和道德理想,也表征着儒学中的哲学之维。作为对君权的要求与约束,它具有政治性;作为儒家士人所追求的人格理想,它是一种道...
摘要:理欲之辨的命题一直贯穿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之中,先秦诸子百家开创了“理欲”之论的先河,宋明时期程朱理学等人提出“存理去欲”,王阳明、戴震更提出“理存于欲”。理欲之辨的...
【文史论苑】摘要感恩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维系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纽带。儒学在经历了佛教、道教的挑战之后,在隋唐时期开始出现新的融合,表现出新的发展特点,伴随...
提要:五四新文化运动实质上由文体革命和道德革命两个层面上的革命构成。围绕道德革命有道德现实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两种倾向,今天有必要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道德理想和道德现实及其关系...
【伦理学研究】摘要:“忠孝节义”作为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其最早出处史无定论。一般来说,学界普遍认为其最早出现在宋人洪迈的《夷坚志》中。其实,《旧唐书·薛仁贵传》...
摘要:儒家对人性的阐释,从早期的人性善恶之辨,走向后来的人性善恶互具的圆融,是一个过程。人性之争的理论旨归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教人向善,培育圣人理想人格。基于对人性善恶不同的预设,...
摘要:道统指导政统是中国自春秋时期就形成并主导之后历史的基本政治原则。落实这一原则,就需要以接近天道的儒家价值为标准,对探究和实践道的士人进行判别和选拔。历经察举、九品中正制和...
中国哲学研究【摘要】将与道德相关的因素划分为智性、仁性、欲性,创立三分法,突破理性与感性两分法的局限,是儒家生生伦理学的核心特征。这一新方法有重大理论价值。在其视域下,不仅可以...
摘要:《共同的善与全球贫困的伦理学:一种儒家视角》一文凸显了缺失平等权利观念的儒家伦理的狭隘及特权的本性,即儒家“超越等差之爱”的“仁”的“推扩”本能地产生了一种狭隘的自我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