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论文通过分析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不同特点,并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对传统家庭伦理中的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进行传承与创新的具体内涵及有效途径,指出了传统家庭伦理...
摘要:在儒家是否宗教的问题上,牟宗三建基于“天人合一”的本体论,认为儒学是“道德的宗教”,道德具有本体性地位,人能通过自己的德行实现不朽。这实质上是个人命运上的“道德决定论”,...
摘要:针对儒家驳斥佛教不孝亲的观点,北宋禅僧契嵩认为,以孝为本也是佛教思想的重要内容。他从超脱之孝、超世之孝、现世之孝三个方面阐述了佛教孝道思想,得出了佛教之孝是大孝至孝的观点...
【伦理学研究】摘要:程颢以“一体释仁”,在“注重天地万物之生意而非血缘亲情”“孝悌非仁只是为仁之本”“仁者无对”三个方面有别于先秦儒家以“孝爱释仁并与仁政”同构的“仁学”思想。...
“忠恕之道”具有丰富的生命伦理意蕴。“忠恕之道”作为仁学最为根本的实践之道,是生命完善及其意义彰显的开显。从生命视阈下对“忠恕之道”进行观照,解释“忠恕之道”的生命蕴涵、生命价...
摘要: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形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依托。如果说,在西洋的传统中,绅士(或者说贵族)是其文化形象的代表,那么,在中国的传统中,这个代表非君子莫属。作...
摘要:《周易·象传》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象传》指出,具备正确的道德态度是德性形成的起点,恪守严格的德性项目是德性成就的途径。而伦理道德的培养不仅能够成就理想的...
摘要:近二十年来关于韦政通的研究先后出现了两次高潮。主要涉及文化哲学、韦政通与中国思想史、自由主义思想、儒学研究及批判、伦理思想、个人影响与定位等。目前研究存在文献铺陈多,评论...
摘要: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儒家的孝文化具有双面性。当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的儒家孝文化将对新时代的世俗伦理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关键词:...
【伦理研究】关键词:儒家伦理;现代企业伦理;反向阐释;规则;精神摘要:基于“如何能够”的视角反向阐释儒家伦理传统与现代企业伦理的关联,强调的是以现代企业伦理的目标和任务(决策和...
内容提要家族本位是儒家伦理文化的精神实质。对内,家族是每个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对外,家族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儒家伦理自始就有两个基本矛盾:一是“有己而无我”;二是“先...
摘要:对于君臣、父子、夫妇关系,可以从权力的角度解读为君权、父权、夫权,既可以从利上讲,也可以从义上讲,这就是《白虎通》既讲“三纲”又讲“三纲”以“五常”为心性基础之意。蔡元培...
[摘要]伦理精神是民族伦理的深层结构,准确把握儒家伦理精神则必须理解孔孟儒家理论的内在逻辑。理解孔孟儒家理论的内在逻辑及其伦理精神的关键在于厘清孔孟儒家理论的核心关切。而孔孟儒...
关键词:朱熹;政治制度;行为主体摘要:南宋时期,朱熹在继承北宋理学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上,以心统性情的三分架构对政治与伦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系统地建构了一套成熟的政治...
[摘要]先秦儒家诸多道德观念与道德要求得到中华民族的广泛认同和长久传承,有些直至今天还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体现了先秦儒家的道德认同智慧:如从“天人合一”“人性同一”“己他相通”...
[摘要]“思无邪”超越了“诗三百”的文学语境,是孔子为促进社会进步而提出的价值命题,是儒家道德哲学和政治思想的一个起点。以“思无邪”贯穿其中的道德修养不能是空洞的反思,还要有正...
摘要:面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危机,先秦儒家环境伦理思想从德性的视角展开对环境问题的反思,强调道德行为主体注重培育内省与外观有机整合的重德性的精神气质和内在超越的德性特质。由此...
[摘要]“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忠恕思想被孔子认为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平衡的根本准则和依据,是实现“仁”的有效途径,更是现代社会...
摘要:法学界确立的“被遗忘权”概念启示我们,人们对自己曾发生过的非重大过失都渴求被他人遗忘、忽略,公共场合下重提此事会造成不愉快、尴尬甚至痛苦。“隐”源自儒家伦理精神,“恕”属...
摘要:言德关系是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重要问题,是先秦时期儒家语言伦理的核心问题。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语言与道德的关系占有很大的比重,他认为,“言”与“德”之间是密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