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秦时期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形成和奠基期,鱼等水生动物在先民进入农耕社会之前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对鱼习性的观察和饮食味道的体验激发了相关审美意识的萌生。在《诗...
摘要: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在现实情境的感发下产生“四心(端)”。“四心”集感知、想象、情感和直觉等感性因素于一体,其作用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四心”的感受体验过程在儒学中具有...
摘要:“儒道互补”最早是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出,后来在《华夏美学》中被确立为中国美学史观。“儒道互补”命题被广泛接受,但在接受中存在着误读。经过进一步梳理可以发现,“儒道互...
摘要:作为一部杂家类文献,《刘子》在因袭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形成了崇儒重道兼采法家、兵家、农家等的实用思想。基于此,《刘子》美学理论呈现出鲜明的实用特征:在“行象...
美学与美育研究摘要:万物一体是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之一,集中反映了儒家的道德精神和政治理想。在20世纪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中,蔡元培立足人道主义话语框架,使儒家万物一体论的思想义理...
美学与美育研究[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协办]主持人语:取纹波电压为10mV,输出电流为1A,则滤波电容为833μF。为了减小电容ESR对纹波的影响,充放电回路选择两个1000...
摘要:“中”历来被认为是儒家美学的重要观念和范畴之一,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中庸”“中和”“中正”等概念,彰显着儒家美学崇尚中正平和、不偏不倚、温柔敦厚的“贵中”精神。随着战国竹简...
〔摘要〕通过对2003年以来关于孝道思想的文献检索,选定了28篇硕博学位论文作为现代价值构建的样本,提炼出儒家孝道思想在家国治理、日常生活和个人发展三条主线轴上的维护家庭伦理、...
【书评】【摘要】林远泽教授在《儒家后习俗责任伦理学的理念》一书中,借镜西方“后习俗责任伦理学”这一理论视域来重构与阐释儒家伦理学,对儒学中的核心议题如心性论、天道论、工夫论以及...
摘要:中华民族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其文化体系迥异于世界其他文明。它风格独异又兼容并包,主张万物一体而又认为和而不同,强调生生之德又拒斥唯我独尊,奉行忠恕之道又倡导己欲立而立...
摘要:道盛作为晚明庄子定位论大讨论中的重要参与者,在《庄子提正》中将庄子定位为“儒宗别传”“尧孔真孤”,这一说法在江南遗民群体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一个佛门高僧选择对道家经典进行...
摘要:《抱朴子内篇》是魏晋葛洪编著的一本修道成仙的著作。在该书中,葛洪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修仙之法,指出积善修德是修仙的必要条件之一。《抱扑子内篇》主要的伦理思想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摘要:以教家立范为宗旨的传统家训,思想文化价值较高,是中国传统文化别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曾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是先人留下的一笔丰厚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伦理文化遗产。海宁查氏...
[摘要]《礼记·乐记》是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的重要典籍,其“人性”论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乐记》将“静”作为人性的本来状态,既实现了对儒家“性相近”思想的具体化,也优...
摘要:大数据是一种财富,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导致了个人隐私伦理的失范现象,儒家伦理在构建大数据隐私伦理有其独到之处。以儒家伦理为视角,对大数据时代隐私保护的困境进行了分析,从儒家...
摘要:生态话语能够折射出发话者的意识形态、生态思想理念、生态伦理道德准则和生态价值观。通过梳理我国传统儒家、道家和佛家的经典生态话语,可以发现这些经典的传统生态话语蕴含了丰富的...
摘要:儒家将修德视为君主治国乃至成就一切事功之本。孔子再三强调君主德行垂范,以道德修为而使天下归心。孟子认为人性其善端可引导扩充为现实道德,荀子对人性中可能致恶的本能欲望进行自...
摘要:在儒家生生伦理学系统中,智性分别担负着外识和内识的双重功能。所谓外识,即是对于与道德相关的外部对象的认识;所谓内识,即是对于内觉的再认识。外识和内识缺一不可,属于相互为须...
摘要:儒家思想中的伦理与政治呈现出二位一体关系,伦理抉择与政治抉择具同质性,人伦关系与政治关系具同源性,伦理原则与政治原则具同向性。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特点决定伦理与政治的...
[摘要]植根于古代文化的善书教育体系是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善书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存善念,做善事,进行善的传递,对于完善民众的道德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善书通过劝善文、劝善诗歌、图...